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孩子如何竞争与比较?

文/柳佳 《 新安全 》(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很多父母认为培养孩子的好胜心,鼓励孩子追求第一,帮他树立“我一定要赢”的信念,才能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但事实是这样吗?怎样才是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呢?

    毋庸置疑,将来的社会是全球竞争的社会,我们当然要让孩子做好准备。但是,怎么让孩子做好准备?很多父母认为,从小培养好胜心,鼓励孩子追求完美,追求第一,才是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每个小朋友都能拿第一?

    有个妈妈跟我说,她有办法让小朋友都能拿第一,可以有各种理由。比如:男孩的第一,女孩的第一,6岁的第一,4岁的第一,先喝汤后吃饭的第一,先吃饭后喝汤的第一……这样,小朋友慢慢就明白了各有各的好,人人都很好。

    殊不知,孩子接受的信息可能并非是“各人有各人的好”,而是“我每次都应该是第一”。总有一天,她会找不到这样的理由或者借口,那孩子会怎么样呢?事实上,找各种理由让孩子认为自己是第一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在面对各种情况,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时候,锻炼他们评估自己,疏导自己情绪的机会,这样的做法不过是在粉饰现实。这样的孩子,往往过于重视结果,在乎输赢,在没有拿第一的时候往往接受不了。

    强化比较,还是淡化比较?

    很多人认为美国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他们鼓励儿童的合作和分享,很少引导孩子去“比”。即便孩子互相“比”,父母和老师也会对孩子进行行为和情绪上的引导,淡化不必要的比。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幼儿园里,每个学期都有介绍各个国家或者文化的活动。小朋友从小接受的观念是,每个人都不一样。观念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不同的人有黑头发、金头发、棕头发,没有哪种颜色更好,只是个体差异,是自己的特点。所以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我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每一样都必须和别人去比较好还是不好。”这样就化解了孩子眼中的“好”和“差”,引导他去尊重每个人的特点。

    做每件事,达到目的最重要

    孩子有时候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和别人比:“我比你快,今天站在第一个当排头啊。”老师不鼓励这种没有必要的“竞赛”,相反,会去有意淡化孩子之间“比”。在幼儿园,有时候孩子吃饭比快慢,老师会说:“你们的胃就好像一个小口袋,每个人的口袋大小不一样。吃饭不是比赛,吃饭让你们得到足够、均衡的营养。你们如果觉得自己的小口袋装满了,有足够的能量帮你们长大,就可以离开桌子了。不要比谁吃得快吃得慢。”小朋友整理东西有时候也比快慢,老师会说:“整理东西不是比赛,整理东西让我们的教室显得整洁,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把东西放整齐了没有。”通常在下午,孩子们有独立学习的20分钟时间,用来复习这一天所学习的内容。这个独立学习时间由老师事先安排,比如,小宝,你先复习单词,接下来做数学游戏,然后去图书馆借书,最后写日记等。在这个时间段,孩子要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有些孩子去图书馆,担心超时,他们会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麻烦你给我定时,我需要10分钟。计时器响了,工作人员就提醒他们回教室。

    淡化比较,孩子才更专注

    淡化不必要的比较是想让孩子明白,生活、学习、人生不是比赛,吃饭的目的是为了生长;整理东西的目的是让房间整洁。我们是为了这些目的在做事,而不是和别人比赛。当家长或老师把事情真正的目的告知孩子,让孩子专注于做事,注重做事的过程,就能化解很大一部分他们“互相比”或者不必要的“比”等等现象。这样孩子就不会把眼光经常放在别人身上,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认识自我,激发内在动力

    孩子通常不能准确地自我评估,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来自外部评价,比如父母,老师,以及他们周围的人。老师和父母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会影响到孩子以后怎么学会评价自我。当父母和老师经常用“你和别人比是什么样子”来对孩子进行评估,那孩子很可能会以别人的成绩和能力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如果比别人好,可能会觉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别人好,可能会觉得很失败,甚至会嫉妒别人。这样的“比”,不仅父母没有认清孩子的特点和潜力,也让孩子自己迷茫,认不清自己,无法学会正确评估自己。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把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关键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长处,如何让自己的短处通过努力或练习而提高。逐步让孩子认识自己,基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去努力,关注和思考自身可发展的部分,而不是盲目地和别人去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才会有持续的主动的进步。

    比较良好态度和行为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比较,但是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指向。我们来看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乐乐这次做作业非常整齐,大家都要像他学习。第二种说法:乐乐,你的这次作业相当整齐,我想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很为你自豪。这两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对人不对事,让大家学乐乐,把乐乐当标准。第二种说法,对事不对人,指出乐乐付出了努力,强调做事的过程。我们建议父母和老师用第二种方式来鼓励孩子。因为这种表达方式指出了我们要学习的榜样不是某个人,而是某种行为或态度。

    比赛不再只关乎输赢

    很多人认为,比赛就是关乎输赢的事情。在美国,孩子四五岁就开始参加足球队、棒球队,可目的不仅仅是在于训练运动技巧,而是在体育集体项目里,通过实践去体会团队精神,比赛时的策略和合作以及对结果的看待等。因此,比赛往往不是比较输赢这样简单。

    每次比赛结束后,教练都会总结,踢足球的目的是什么,体育精神是什么,尊重对手就等于尊重自己,我们怎么尊重对手,教练还会具体指出每个孩子在这次比赛中,做到了哪些,有哪些进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不同的贴纸,代表他在这次比赛中作出的不同贡献。孩子们通过长期的体育运动,不仅仅锻炼了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精神、公平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并学习到了人际沟通、调节自己的情绪等能力。孩子的思路和心胸都开阔了,就不会一味专注于“比赛就是我一定要赢,输了就是可耻,就是失败”。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

职场妈妈如何应对孩子无处安放的假期
孩子如何竞争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