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身体、增营养,儿童药品真不少;哪种好、吃多少,酌情估计不得了。儿童生病无时无刻不牵动父母的心,如何给儿童用药却没有具体参照标准。许多家长从自身经验出发,往往容易陷入用药误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因此,合理用药,才是对孩子的关爱。
专家介绍
冀连梅: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具有中美双重认证职业药师资格,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安全、合理的用药知识,有“中国第一药师”之称。著有《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一书。
9月为“全国安全用药月”,关乎每一个人生命健康的用药安全问题再一次受到广泛关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认知能力的有限和身体发育的不完全,他们的用药具有更多特殊性。
2014年6月28日,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了《2014儿童用药安全报告》,数据显示,86.4%的儿童中毒事件发生在家中,药物中毒所占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3年的64%。而在就“儿童家庭意外伤害”对家长进行的调查中,仅8.7%的受访家长关注“中毒”这一项,更多家长关注的是触电(27.3%)、跌落(22.9%)和烫伤(19.4%)。更有成年人凭着经验给孩子用药引发不良反应的事件发生,儿童用药安全隐患丛生。为了帮助家长走出儿童用药误区,《新安全》记者特邀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为您答疑解惑。
隐患
儿童误服药事件频发
案例回放:2014年6月,深圳的荆女士跟九个月大的女儿在家玩耍,女童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跑开。当荆女士听到隔壁房间传来的哭声时迅速赶过去,发现女儿嘴里黄黄的还含着一粒药片,荆女士立刻意识到女儿误服了姥姥的降压药。所幸,因为发现和送医院救治及时,荆女士的女儿并无大碍。
儿童误服药物的情况并非个例。2013年10月,深圳宝安区两名幼童在玩耍时将降压药当糖果误食,其中一名幼童死亡;2013年9月,陕西三原县一名四岁女童误服降压药,经抢救无效死亡;2011年3月,江西南昌2名儿童因误服氯普噻吨片中毒,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兄弟俩的生命体征才基本稳定;2010年,河南南阳一名三岁女童误服奶奶的心脏用药后,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据统计,2013年全年,北京儿童医院共收治中毒病例369起,平均每天就有一起儿童中毒事故发生,其中大多数为儿童自己误服药物导致中毒。
案例分析:由于儿童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探索阶段,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五官来感知,见到形状各异的药品本能地用嘴巴去确认它的味道,以便加深了解。但是由于儿童身体机能没有发育成熟,一些对成人不会造成明显影响的药,却可能会影响儿童健康。比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部分晕车药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误服较大的药片时,甚至可能因难以吞咽造成呛咳,引起窒息,威胁生命。
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儿童误服药物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家长在看护时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药品放到安全处。这个“安全”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药品摆放到足够高且隐蔽,不易被儿童发现的地方,同时将成人药品与儿童药品分开放置,可避免用药时拿错药品;第二,用药常识先教会。从孩子记事起,家长要反复对孩子灌输一些用药常识,比如“药是不能随便碰,更不能随便吃的”等;第三,安全药瓶用起来。家长可以采用一些儿童难以打开的容器盛药品,或使用带锁的储物箱,可以有效避免儿童接触药物;第四,盯紧孩子很必要。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更要看护好孩子,尤其是儿童刚刚具备行动能力的时候,极力想要探索未知世界,只有家长看护到位才能将儿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私自喂药幼儿园曝光
案例回放:2014年3月10日,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出西安枫韵幼儿园为了提高出勤率,在未告知家长的情况下连续几天给孩子服用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抗病毒药ABOB。家长们称,孩子在服用该药后不同程度出现了下体不适、肚子疼、身体痒等副作用。而西安枫韵幼儿园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个案,3月12日西安鸿基新城幼儿园也发生了私自给孩子服用该药引起家长聚集的情况。
据了解,处方药ABOB,药名为“盐酸吗啉胍片”,是一种俗称“病毒灵”的抗病毒药片,长期服用会引起出汗、食欲不振及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小儿则需按体重定量服用。对于病毒灵,许多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可能都不陌生。作为上世纪最为普及的抗病毒药物,它曾成为人们治感冒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此前有医学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阿昔洛韦等新的抗病毒药物的推广应用,病毒灵现在在很多城市已经被弃用,无病吃该药并不合适。
案例分析:幼儿园私自给儿童用处方药,已暴露出许多值得追问、引起关注的问题。“病毒灵”这样的处方药,从购药到保存直至服用环节,没有受到阻拦,暴露出执法监管的缺位,即便是真的要为儿童防止感冒,群体性的喂药也是不可取的,幼儿园这样的幼教机构缺失儿童用药常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折射出我国在儿童用药安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建议:幼儿园作为人群密集的地方,感冒病毒容易传播,同时儿童身体抵抗力较弱,一个孩子感冒可能招致一群孩子感冒。而真正预防孩子群发感冒的做法,应是注意教室通风,进行必要的消毒,让孩子多到室外进行活动,根据流感的特点,为孩子注射相应流感疫苗。
误区
当幼儿园私自用药行为被曝光,儿童用药安全话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家长在给孩子用药的时候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药品的选择不能有什么吃什么,用药多少更不能“跟着感觉走”,那么正确给儿童用药该避免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过度依赖药物
药是用来治病的,但是有的家长把它视为解除各种不适状况的良方,甚至迷信“中药无副作用”,预防感冒要用药,强身健体要用药,甚至稍有不适也要立即吃药。
走出误区:副作用是药在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对病人可能带来轻微的不适。例如,当阿托品用于解除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为其副作用。即便是100%植物来源的药物,也不代表100%安全。因此,提醒家长们要牢记“是药三分毒”的古训,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
误区二:滥用抗生素
“只吃感冒药就行了吗?要不要开点抗生素消炎?”这是许多家长在带孩子就医时常问的问题,而中国人家里的小药箱也往往会备着抗生素,并视为包治百病的消炎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滥用了抗生素。
走出误区:抗生素是处方药,家长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但如果在就诊时,医生明确诊断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并且开了抗生素,就应当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而不应当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绝。
误区三:擅自用药
在孩子生病时,家长往往以自己过去的病症做参照,以自己的用药经验为准,自以为是“对症下药”,却存在给儿童服用成人药、多药并用、重复用药等现象。
走出误区:儿童身体有着发育不完全的特殊性,家长擅自用药反而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轻者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重者造成药物中毒。儿童生病时,家长一定要让医生确诊、开适合孩子的儿童药,并谨遵医嘱给孩子服药。
误区四:剂量不准确
由于国内市场上药物缺乏儿童剂型,很多处方药说明书都写成“儿童酌减”或“12岁以下儿童服1/6”等,造成家长给孩子吃药把握不准剂量,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适量”用药,将药片掰一半给孩子服用。
走出误区:有人曾对手工分掰药品的准确性进行检测,结果有半数以上偏离目标重量的10%。而不按规格用药,还会使药物因拆分导致稳定性下降。另外,由于儿童个体差异,掰开服用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
临床常用的计量方法是,按公斤体重计算药量,多数药物标出了每公斤体重每天或每次的用量,只要知道儿童体重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药物用量。如果是袋装的颗粒,最好先倒出来均分后再给孩子服用;如果是液体药品,可用带刻度的喂药器(如滴管、量杯等),以精准量取用药剂量。
误区五:盲目进补
有的保健品广告宣传“人体时时刻刻都需要维生素”,家长看到维生素的重要作用,担心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服用保健品,由于保健品的形状和口味都做得很好,给孩子造成了“当糖吃”的误区。
走出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儿童成长发育需要补充各种营养,却不知道过多的钙剂会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大量营养滋补品因含有激素或类激素物质,造成儿童内分泌功能紊乱,形成早熟现象或影响发育;大量进补维生素,还可导致维生素中毒。
医学界明确表示,维生素大多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家长要给孩子调整好饮食结构,使孩子从食物中可以摄取到足够的营养元素,而对待维生素,可以坚持“缺啥补啥”的原则。
误区六:听信他人
很多家长喜欢私下交流育儿经,对朋友推荐的用品、药物等非常信赖,也会听信一些“专家”、“达人”讲述的疗法。
走出误区: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样,不能盲信对治疗他人孩子有效的药。所谓的“专家”、“达人”,可能具备相关知识,但不一定有实际经验,一旦跨界,专业性就要受到怀疑。因此,孩子生病时应该由医生判断病情后确定需要用哪些药,不要轻信他人推荐的药品和疗法。
答疑
记者就儿童用药问题随机采访了几位儿童家长,汇总了一些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存在的困惑,并请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医生一一解答。(Q:本刊记者 A:冀连梅医生)
Q:儿童药和成人药有区别吗?
A:区别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药的剂型,成人药以片剂为主,例如片剂、胶囊剂等,儿童药多数为液体,或是冲剂。这是因为儿童的吞咽功能还没有完全具备,4岁以下的儿童难以咽下片状药物。同时儿童对于药品的口味比较挑剔,儿童药中会适当加入一定的甜味剂,做成草莓等口味的药比较容易被接受。其次有很多成人药是儿童不能用的,比如链霉素使用不当会引起耳鸣,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聋哑儿童是由于用药不当引起的。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还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肝脏等器官对药物的解毒功能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与成人的体质不同,用药也需要格外慎重。
Q:当孩子不愿意吃药的时候,可以用糖水送药吗?
A:这个没有明确的规定,取决于药的成分。在水里加糖是可以的,但是饮料的PH值呈酸性,会分解掉一些药物,降低药物的浓度,最好不要用饮料送药。
Q: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误服药物的比例较高。国外有没有什么避免儿童误服药物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
A:儿童由于具有好奇心,看到大人吃药会模仿,尤其是家里老人每天要服用的慢性病药,会成为家里的隐患。在国外,通过使用安全药瓶来防止儿童误服药物,药瓶通过按压旋转才能打开,这种需要技巧的设置对儿童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有效防止儿童打开药瓶。
Q:吃药后不能马上睡觉,至少要过半个小时才能睡觉,这种说法科学吗?
A: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成人药来说的,因为片剂服下后需要经过食道、胃到达小肠,站立的情况下有助于食道蠕动,避免药片黏在血管壁上。儿童药以液体为主,通常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Q:在采访中,有家长不解为什么有时孩子会对药物不敏感?
A:感冒的潜伏期约一至三天,通常由喉咙不舒服开始,接着其他症状产生,在第三、四天时达到高峰,如果没有并发症的话,一般四至十天会痊愈。治疗也是一个逐渐起效的过程,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用一种药不见好就随意停药、换药。同时,个体之间体质是存在差异的,个人对药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可能对一个人有效的药,对第二个人效果就不明显,有个人体质的因素在里面。
Q:疾病的预防需要吃药吗?
A:没有任何药有预防的作用,相比之下,疫苗是很好的预防措施。要想孩子身体好、少得病,根本还在于提高孩子自身免疫力。首先要做到营养均衡,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同时,坚持锻炼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还有助于提高了消化能力,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通过自身锻炼增强免疫力,要比单纯服药作用好得多,也长久得多。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提高免疫力也非常重要。
Q:有的家长反映,在给孩子吃药的时候,比较苦恼的一件事是换算应该服用的药量。
A:在给儿童喂药中常见的掰药片、使用汤匙作为计量单位等方法都是不准确的,按照体重去换算儿童需服的药量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对家长来说比较难把握。在国外的做法是,医生在开药的时候会把患者所需的药量换算好,免去了家长自己换算的步骤。在我国,常用药的儿童剂型都有,家长可以依据儿童的病情、年龄、体重、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综合情况,再参考药品说明书选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儿童用药量计算方法
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
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2—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
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药时主要参考“按体重计算法”。即用药量为儿童体重(公斤)和成人体重(50或60公斤)的比值,再乘以成人用药剂量。比如体重为30公斤的孩子,用药量约为成人的3/5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