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经

人民周刊 2024年08月0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财智微课堂

《 人民周刊 》( 2024年08月02日   第 04 版)

    编者按:为帮助更多读者“把书读薄”,“财智微课堂”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摘编相关内容,力求以简短的篇幅,解答问题、给人启迪。本期关注的主题是“双循环:中国经济新格局”。

    如何理解国家产业体系的安全性或自主可控性

    国家产业体系的安全性或自主可控性主要取决于其对外依存度(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的对外依存度),而对外依存度的高低又是由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应变能力决定的。

    完整性问题可以从投入—产出矩阵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各产业都是相互依赖的,缺少一个产业(或大类、中类、小类),其他产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完整性并不等于“大而全”和“自给自足”,但存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许多国家片面追求产业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畸重畸轻,一旦出现外部冲击,经济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与此相反,在新冠疫情中,中国表现出色,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拥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

    适应性(应变能力)概念兼顾了效率与安全的考虑。例如,即使一个国家由于参与国际分工,产业体系不够完整,但该国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一旦形势需要,该国就可以迅速补上短板。

    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基本上是以国内循环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开始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搭上全球化的快车,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外循环大大促进了内循环。2001—2008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1%,经济年均增长1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贸依存度由2006年的64.5%下降到2019年的35.7%。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我国经济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使得很多国家“目光向内”,强调国内循环的趋势更为明显。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更是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的战略抉择。

    如何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

    当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长期停滞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受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趋势这两个方面影响。对处于中等收入阶段和人口红利期的新兴经济体,首先遇到的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减速甚至进入负增长,这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增长的供给侧驱动力减弱;对于高收入国家,总人口增长减速甚至进入负增长,会导致需求侧拉动力的减弱。在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加上许多国家收入分配的恶化,会出现富人有钱但是消费不了那么多、穷人想消费却没有钱的困境。因此,总体上表现为储蓄水平持续大于投资意愿。

    这里说的长期停滞,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同时还出现“三低”现象——低通胀率、低利率和低经济增长率。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发达国家就呈现这个趋势,随后又加强了。这种长期趋势是从美国发起的,波及其他发达国家,因而也就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常态。这就是我们说的长期停滞。

    如何理解双循环的核心要义

    其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可理解为“国内优先”或“中国优先”。美国人总讲“美国优先”,我们这样的提法也可以说是“对等”。“国内优先”强调稳住国内基本盘。中国将更多地利用国内资源,依托国内市场,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市场弹性,致力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国内大循环还面临很多堵点,这涉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解决科技短板、改善收入分配、破除地区保护和城乡分割等一系列问题。

    其二,国际国内循环互相促进。中国经济的循环畅通与持续稳定增长,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广阔的市场机会,中国将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世界各国也将在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能,助力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

    其三,开放的循环。理论上,开放系统的存在是绝对的,封闭或孤立系统是相对的;即使在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也留存了广州可以对外通商,史称“一口通商”,信息流、物质流也还在流通。开放系统具有一般性,而封闭系统视作开放的特例。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是内循环,也具有开放的特征,这样我们对于双循环的理解才不会走偏。特别是,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形成大循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更不是什么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方保护和小而全。

    ——摘自《双循环:中国经济新格局》(陈元、黄益平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