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人民周刊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从“恐龙去哪儿了”到“我们往何处去”

——探秘国家自然博物馆

本刊记者 钱敏 《 人民周刊 》( 2024年06月17日   第 09 版)

    位于首都南中轴线上的国家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它坐东向西,主体建筑十分雄伟。在众多馆藏标本中,井研马门溪龙骨架化石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它身长26米,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长的恐龙,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脖子最长的动物。

    “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打卡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收获满满的探秘之旅。

    智慧手段为观展赋能

    国家自然博物馆大厅东侧的古爬行动物厅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展区,它几乎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所有参观者的目光。虽然当天是工作日,但游客并不少,亲子游是主流。

    一走进古爬行动物厅,记者就遇见一对来自四川南充的母女正准备离开。在出入口旁,女儿仔细地观察着墙上侏罗纪时期等形侧羽叶留在石头上的印迹,这块化石的来源地正是四川。妈妈催女儿该走了,女儿仍依依不舍。

    10余具恐龙骨架化石是古爬行动物厅的主角,其种类之繁多令人大开眼界。它们中,除了开篇提到的体型巨大的草食性恐龙井研马门溪龙外,还有体型较小但牙齿尖利的肉食性恐龙驰龙,目前已知在我国生活时代最早的恐龙许氏禄丰龙,白垩纪晚期的高原群居动物原角龙,双足行走、嘴像鸭嘴的草食性恐龙姜氏巴克龙,长着硬而坚实的喙嘴的窃蛋龙,背上长满剑板、尾部长有尾刺的多背棘沱江龙,迄今所知发现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龙之一上游永川龙,以及被许多人看作恐龙祖先的三叠纪时期的无齿芙蓉龙等。

    “看到恐龙了吗?有没有声音?”在许氏禄丰龙骨架前,一对父母牵着穿戴AR设备的孩子的手,急切地问。智慧游览是国家自然博物馆的亮点,除三楼有4D影院外,从大厅到古爬行动物厅的廊道上,还有三台智能“神器”。

    在廊道左侧,有AR设备可供租赁。记者经过时,很多带小孩的游客在这里咨询或办理租赁业务。从博物馆简介到具体展品介绍,整个博物馆的AR点位不计其数。在廊道右侧,有一台支持扫码租用的语音讲解器自助租借机,总共有60个讲解器可供租借。讲解器租借机旁是一台AR魔法之旅照片打印机,通过该机器,游客不仅可以租借魔法相机打卡留念,还能扫码编辑已有照片进行打印。

    游览中,记者不时看到有孩子寻找AR点位,或者用魔法相机拍照。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很多家长为孩子租赁了智能设备。

    观展“用眼”更需“用心”

    一拨拨游客涌入古爬行动物厅,无不被史前存在于中华大地的陆地霸主恐龙所震撼。

    小孩子的观察总是细致入微。“妈妈,这个恐龙的脖子好长啊!”一位3岁左右的小男孩仰着脖子望向井研马门溪龙的头骨,他右手高高举起,回头招呼妈妈。

    一位五六岁的小女孩正在展厅里走马观花地逛着,忽然一抬头,看见马门溪龙头骨不远处吊着一只“飞翔”的翼龙骨架。她兴奋地叫起来:“哇!是翼龙!翼龙!”她张开双臂,挥舞着可爱的“小翅膀”,久久不愿停下。

    为了不错过馆中的精彩,一位看起来上小学四五年级的男孩举起手机不停拍照。一旁的妈妈急了:“别拍那么多,一会儿手机没电了。”男孩极力争取:“实在太精彩了!您就让我多拍点吧!还有一半以上的电呢。”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上小学二年级的女生。她身穿校服,捧着笔记本在展厅里欢快地来回穿梭,眼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在笔记本上,她记下了几乎每一具恐龙骨架的名字。“之前馆里举办的蝴蝶展,她特别感兴趣。”和女生的妈妈交谈得知,女生就读的学校就在附近,一放学她们就赶来了。

    展厅一角,跟着墙上视频的节奏,一位年轻的父亲正在为三四岁的儿子讲解。“作为地球的霸主,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父亲抛出的问题让小男孩兴趣倍增,小男孩立刻追问:“为什么呢?”父亲一怔。没有得到答案的小男孩并不死心:“对呀!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展厅四周的墙上,图文并茂的介绍可以帮助游客获取更多知识。比如,恐龙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恐龙有哪些类型?恐龙生存的年代距今有多久?在恐龙时代,与它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还有哪些?等等。

    在知识墙前,一位母亲领着年幼的女儿驻足学习,她们满口粤语互相交流。不远处,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遨游。父亲知识渊博,活脱脱一本《大百科全书》,他流利地讲解,逻辑缜密,高潮迭起,远远超出展览本身的内容。不一会儿,在他们身旁,自动聚起了一堆旁听者。

    一楼展厅跃层上,最引人注目的非恐龙蛋莫属。特别有意思的是,据专家推测,恐龙具有双排卵的产蛋习性,即一次产两枚卵。类似趣闻不计其数,而只有身临其境,勤观察多思考,才能获得更大收获。

    追求更深邃的哲思

    古爬行动物厅北侧是恐龙公园。这里展示了2亿年到6500万年前的景象,恐龙和史前植物的模型惟妙惟肖,音响中还不时传出模拟恐龙的嘶鸣声,置身于此,游客仿佛回到了真正的恐龙时代。

    在这里,恐龙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了,关于恐龙的知识也有进一步的扩展。比如,世界上最早的恐龙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的阿根廷地区,名叫黑瑞龙;板龙出现在三叠纪晚期,是欧洲大陆上最早的恐龙……

    来到西北侧,经过一条通道,就进入了恐龙公园的地下部分。这个区域的游客明显比古爬行动物厅少。令人惊喜的是,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这里给出了种种猜想,比如哺乳动物的兴起造成恐龙的灭绝;美丽的花朵毒死了恐龙;新星或者超新星爆发;恐龙蛋壳变厚;恐龙蛋污染中毒;大陆地漂移使气候变冷;恐龙死于自己排泄的气体;彗星撞击学说;火山喷发学说;海底火山大规模喷发;太阳伴星假说;小行星撞击大气成分变化论;免疫缺陷,恐龙死于瘟疫;等等。这些假说虽然每个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也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最后一种假说认为,恐龙并没有灭绝。理由是——

    在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和原始的鸟化石,这些化石向我们展现了一条小型兽脚类恐龙向鸟类发展的清晰的进化线,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鸟类起源于恐龙。如果鸟类是恐龙后代的话,恐龙就没有灭绝,天空中翱翔的鸟就是今天的“恐龙”。

    一个好的展览给人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还能启发深邃的哲思。“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的话,凌晨0点地球形成,现在是24点,那么恐龙22:48出现,23:40灭亡,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52分钟。而我们人类即使从周口店北京猿人算起,也只有9.4秒。”展览提醒我们,和恐龙相比,人类在地球上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遗憾的是,我们已经面临许多生存问题,所以一定要珍惜环境,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