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

人民周刊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乘“时光列车”体验焦裕禄人生

——访焦裕禄外孙、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余音

本刊记者 武凤珠 《 人民周刊 》( 2024年06月17日   第 05 版)

    乘一辆绿皮火车,穿越“时空隧道”,追随河南省兰考县委原书记焦裕禄的足迹,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他短暂却精彩的一生……在北京市朝阳区铜牛电影产业园,焦裕禄外孙、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余音引导本刊记者登上一趟“时光列车”,体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焦裕禄人生寻访之旅。

    这趟“时光列车”所在地,是北京市唯一一座以焦裕禄生平为主题的纪念场馆,也是余音亲自构思、全程参与、亲手打造的一处焦裕禄精神沉浸式体验基地。余音介绍,基地名为“裕禄讲堂”,在这里上演的沉浸式党课,名字是“足迹”。

    202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60周年纪念日,这趟开往焦裕禄人生旅途的列车整装待发,即将载着生活在新时代的“80后”“90后”“00后”,驶向焦裕禄精神萌发的年代——或许也是当代年轻人心中渐行渐远的“远方”。

    沉浸式展览,再现焦裕禄人生

    “我们复原了老车厢的样子,火车下面还设计了一个机械装置,开动起来咣当咣当的,有真实的坐车震感。”余音不无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自己和团队的巧妙构思。

    “时光列车”设在园区一栋占地500余平方米、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4层楼房内。曾策划并参演音乐剧《焦裕禄》、民族歌剧《盼你归来》,并两次亲自扮演焦裕禄的余音,在这座纪念场馆中融汇自己的歌舞剧专业知识,将展览、宣讲、观影等融为一体,打造了一出演绎焦裕禄人生历程的“沉浸式情景舞台剧”。

    戏剧启幕在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后。“1966年,一个考察团去兰考、去洛阳,考察我姥爷的一生,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在北京火车站踏上这辆老式火车。”余音用LED电子屏幕,替代了列车车窗,伴随火车开动,屏幕中的动态画面不断后退,营造出“人在车中坐,如在景中游”的真实乘车感。

    余音介绍,列车始发站设定为北京,第二站设定为洛阳,这支由参观瞻仰者组成的“考察团”,在车窗电子屏幕中看到的“外景”,“是我姥爷当年工作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工厂烟囱里还冒着烟”,抵达终点站兰考时,“风沙迷眼睛”。

    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期间,焦裕禄曾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破格启用了被划为“右派”的技术员陈继光。生于1980年、从事文艺工作的余音熟知当代年轻人的喜好,将“密室逃脱”等实景互动潮流游戏中的固定角色“真人NPC”引入展览,角色形象便是“和我姥爷一起工作的工友陈继光,从洛阳站下车后,他会在这里欢迎大家来到一金工车间”。

    一趟列车,载着追慕焦裕禄而来的参观瞻仰者,从1966年“穿越”回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洛阳,又“穿越”到1962年的兰考。“在兰考下车,看到的就是我姥爷冒着寒冬漫天飞舞的大雪,送别逃荒难民的火车站月台,也是1990年版电影《焦裕禄》中‘风雪火车站’的场景。”

    一幕在洛阳,一幕在兰考,还有一幕在故乡。余音将在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表演经验,“移植”到“时光列车”外的沉浸式体验展厅,精选经典场景、采用舞台剧形式,讲述了焦裕禄生命历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在洛阳和工友携手奋斗,制造了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在兰考“问计于民”,向牛屋饲养员肖位芬大爷请教治理“三害”的土办法;辞世之前“梦回故里”,在山东淄博焦家小院陪伴母亲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

    余音不愿过度渲染哀戚,“所有人都哭天喊地抹眼泪、漫天飘纸钱,这样的叙事不符合今天的审美。虽然不排除这些,但是不能刻意表现。想让大家感动,就老老实实地把故事讲完。”他设计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开放式结局:位于展厅正中央的泡桐树整棵亮起,焦裕禄离家的背影逐渐远去……

    现代化科技,点亮焦裕禄精神

    对于这趟“穿越时空”的焦裕禄人生考察之旅,余音期待参观瞻仰者“时间长的话,可以待1天,时间短的话,起码半天,能清晰地知道我姥爷一生都做过什么”。

    “80后”余音拥有年轻的视角,自2023年下半年筹谋之始,就寄望于能够吸引年轻人、触动年轻人。他是学习西方歌剧出身,“歌剧离观众远,所以先做了音乐剧《焦裕禄》,年轻观众很认可,但是音乐剧要一场一场地演,精力实在跟不上,搭建团队也不容易”。后来,拍了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拍得很好看,可惜碰到疫情,主旋律电影也难以吸引年轻受众”。

    从业20年,音乐剧、电视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余音全部参与过,“只是都相对短暂,我又对沉浸式体验比较感兴趣”。多年的行业积累,与脑中持久不息的构想相融合,联手凤凰数字科技团队,凝聚落实为场馆2层的沉浸式体验展厅。

    天花板上密密麻麻布满科技设备。“这是亮点,整体打造成了一个裸眼3D空间。”高密度的科技含量,参观者乘坐“时光列车”抵达兰考站时,便能够真切感受到。“站牌等标志物可以很快切换。”余音介绍,配合“风雪火车站”的场景,月台一侧安装了鼓风机和雪花机。“是真的、实实在在的雪花,飘落在每个人身上,感知得到温度。”

    展厅采用的360度全景空间模拟技术,专业名称为“洞穴式自动虚拟环境”。余音尤其引以为荣,“用了21组全息投影,还有一个20多人的技术团队正在做素材,前景、中景、后景投影出来以后,会形成一个T字形的K5全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沉浸式地发生故事”。

    科技手段结合艺术巧思,余音和团队借助人类眼球的视觉滞留效应,创新演绎了焦裕禄生命最后阶段的一幕场景叙事:临近丰收时节,兰考突发大水,他到地势低洼的村庄救人时,累病交加,终于倒下了。“下雨是实景,安装了倒流雨设备。”虚拟场景中,洪水从四面八方涌向中间,房屋即将倒塌。“就在姥爷倒下的一刻,我们制作了一个定格,真实的雨滴悬浮在空中,然后一点点倒回,是通过测算人类眼球捕捉画面的频率和速度实现的。”风机等设备制造了一瞬间的电闪雷鸣。灯光暗下再亮起时,焦裕禄已经累倒在病床。

    余音构想的最终场景,发生在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时分:曾经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如今的中信重工已是“国之重器”;当年种下的泡桐树,兴旺了兰考的支柱产业;家乡淄博万象更新……

    “年轻人来了,如果题材抓不住他们的眼球,就用故事抓;如果故事抓不住,就用设备和技术抓,总有一样能抓住!”在纪念场馆即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时刻,余音的思考仍然没有停歇:“唯有推陈出新,才有旺盛活力。姥爷的离去不应只带来悲伤,他的精神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