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研学

人民周刊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李大钊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角色与贡献

岳颖 《 人民周刊 》( 2024年06月17日   第 07 版)

    编者按:北大红楼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留下了一批知识分子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足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贯彻落实“‘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研学团队合作,开展“觉醒年代”研学行活动。为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本刊继续推介“觉醒年代”研学行部分学术成果,以飨读者。

    1924年至1927年,共产党和国民党展开第一次合作,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国共合作的提议最初由共产国际代表提出,在结盟吴佩孚、陈炯明的幻想破灭后,共产国际转而向孙中山发出联合进行革命运动的邀请。共产国际代表除直接接触孙中山等国民党高层领导人外,还指派李大钊代表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李大钊既是最早一批接受统一战线理论的共产党领袖,也是革命联合战线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

    李大钊与共产国际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李大钊就已受到共产国际关于联合战线的影响。1920年4月,维经斯基率俄共(布)党员小组来华,维经斯基首次赴华被看作是“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组织联系的开始”。

    鉴于李大钊是中国公开赞扬十月革命、宣扬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维经斯基到北京后,首先访问的就是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接受了维经斯基关于“联合吴佩孚,发动民主运动”的主张,利用他和吴佩孚参谋长白坚武的私人关系联络吴佩孚。

    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赴见白坚武,同他讨论了中国政治形势,并介绍了苏俄情况。1921年,李大钊亲赴洛阳与吴佩孚见面就此事作商谈。同年,吴佩孚曾通电主张劳动立法与保护劳工,就是他与李大钊会谈的结果。

    中共一大后不久,共产国际指示马林向中共传达从联合吴佩孚转而联合孙中山的政策,寻求和孙中山的国民党接洽,从而建立民主统一战线。李大钊通过林伯渠的关系,介绍马林首次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建议,中国革命应有一个联系各阶级,特别是联系工农群众的党;要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队,拥有真正的革命武装。

    马林第一次和孙中山长谈了关于苏俄与国民党结成联盟的可能性问题,虽然孙中山并未接受马林提出的国共联合建议,但是马林陈说的十月革命经验使其振奋,这次会见为之后孙中山理解并接受共产国际主张奠定了基础,包惠僧评价马林第一次访问孙中山“即是中苏友好的开端,也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的开始”。

    李大钊协调共产党内部分歧

    在1922年5月的广州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转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各阶级反帝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要求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在此形势下,共产党内需尽快提出并确立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

    中共二大改变了党的一大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的主张,明确提出要同国民党实行合作,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但是在合作方式上存在严重分歧,党内绝大多数最高领导层接受的合作方式为党外联合。中共二大后,党中央特派李大钊、陈独秀与孙中山等国民党高层领导人商谈国共合作问题。

    为统一党的思想认识,1922年8月,西湖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关于“党内合作”还是“党外联合”争论激烈。马林坚持共产党员必须加入国民党,称之为“国共建立联合战线唯一可行的具体步骤”;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意见是西湖会议上的主流声音,强烈反对马林及背后代表的共产国际的主张。大会一时陷入僵持局面。

    李大钊采取调和的立场,打破了僵局,使西湖会议发生了关键性逆转。在李大钊的耐心斡旋下,西湖会议达成的结果,既修正了马林原本提出的共产党员无条件无限制加入国民党的主张,又劝服党内少数负责同志加入国民党。

    中共中央从原则上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提议,西湖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主张国共“党外合作”转变为“党内合作”的转折点,确定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方针。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在讨论共产党员是否全体加入国民党和产业工人要不要加入国民党这两个问题上,与会代表进行了激烈争论。其中,是否加入国民党问题是西湖会议的遗留问题。大会上出现两种错误观点,第一种是“左”倾关门主义,第二种是右倾投降主义。

    在瞿秋白、邓中夏、毛泽东、邓培发言之后,李大钊发表自己对国共合作问题的意见。相较而言,李大钊对于国共合作的态度是客观的、正确的,即既不要惧怕以党内合作形式建立联合战线,也不要丧失共产党的独立性和改组国民党的希冀。大会最终采纳了李大钊的意见,作出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历史性决议,从此正式开启了国共统一战线的实践进程。

    李大钊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922年6月,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遭到粤系军事将领陈炯明的叛变,孙中山被迫逃离广东,后来抵达上海避居。孙中山在上海期间,分别与李大钊、马林、陈独秀等人多次会谈。李大钊向孙中山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愿意与国民党合作的愿望。

    李大钊与孙中山多次坦率交谈,宋庆龄回忆孙李二人交往,“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认为李大钊“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里来”。在李大钊的说服下,孙中山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明确同意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孙中山在上海召开了改进国民党的会议,李大钊参与了研究国民党的改组计划。孙中山与共产党人频繁会晤后,共产国际代表及中国共产党代表帮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改组,李大钊是其中工作量最大、承担职责最多、最得孙中山信任的共产党人。为帮助国民党具体落实联共政策,李大钊自加入国民党后,便一直积极推动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从中共三大到1923年底,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完成了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中共三大后,李大钊一方面通过报刊和会面等方式帮助孙中山纠正其轻视群众的错误观点,在思想政治上继续推进国民党的革命化;另一方面在组织上帮助国民党改组,整顿和扩大其组织。1923年底,李大钊积极帮助孙中山、廖仲恺等完成了改组国民党及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1924年1月,国民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这是国民党通过党内改组的方式实现联共的大会,出席会议的共产党人有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谭平山等。孙中山指定李大钊为主席团五个成员之一,是主席团中唯一有共产党员身份的成员。

    会议期间,部分国民党参会代表对以“跨党”的方式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提出质疑,集中体现在国民党右派强烈反对孙中山的容共政策。李大钊立即代表共产党员登台发言,诚恳介绍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理由及其原委,“以求得一共同的了解,而消除那方在潜萌的危机”。

    最终经大会举手表决,反对跨党的提案被否定。可见,李大钊的讲话批驳了国民党右派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反对意见,消除了部分人的疑虑,相当程度削减了国共合作的阻力,得到了国民党一方大多数代表的支持,使会议能够顺利推进下去。

    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于得到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有了较快发展。中国革命运动开始高涨,出现崭新局面。

    (作者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