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荐心仪之书 探阅读之益

本刊记者 赵丽岳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0日   第 05 版)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的意义俯拾皆是,它与教育更是密不可分:教育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塑造品格,而阅读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3位大、中、小学校长和党委书记,共荐好书,话读书之美。他们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佼佼者,更是阅读的热爱者和推广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对自己影响至深的经典书籍,推荐了值得一读的佳作,为学子送上真挚的读书寄语,让书籍在生活中呈现更多价值和意义。

    读书让心灵乘风远游

    张海宏是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副校长。于他而言,书籍是不离不弃的陪伴,是无形的力量,是濡染、启迪人生的智慧源泉。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张海宏与它的初次接触,是在师范学校就读期间。当年完成任务似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他心中种下教书育人的种子;正式步入教师岗位后,他又不止一次地翻看此书。他说,书中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也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与困惑,对现实工作很有指导意义。“阅读这本书,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名学生内心都蕴藏着有待于点燃和激发的火花。老师应该努力成为点燃者和激发者,把学生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贵人。”

    因此,张海宏特意把《给教师的建议》推荐给年轻的同行阅读,并建议读者写下教育笔记,记录教育中难忘的时刻或是懊恼的瞬间,感受真实的教育。“当教师俯下身子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时候,当教师转变角色服务于学生成长时,当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伙伴和朋友的时候,教育的智慧就呼之欲出了!”他由衷地说。

    让教育回归本心、阅读回归本心,才能走向教育的本真,做朴素、真实、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对于学生的阅读,张海宏希望孩子们能多一些专注与坚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多一些思考与实践,边读边思考,用读书指导行动,在行动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做灵魂有书香气的人

    “唯阅读、运动与艺术不可辜负”是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合肥四中”)的生活理念。2024年,合肥四中获评“全国书香校园”称号,成为安徽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学。

    打造书香校园,践行“阅读不可辜负”的生活理念,合肥四中党委书记吴英明表示:“书籍可以摆脱时空限制,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把别人的思想变成自己的基石,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堡垒。”因自身深受广泛阅读之益,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她将阅读放在重要位置,希望书中的“黄金屋”为学生提供人生的指引和方向。学校建有省内一流图书馆,存纸质图书和电子阅读系统图书近20万册;图书角、朗读亭、特色阅览室遍布校园,让学校成为想读就读、随处可读的“流动图书馆”,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谈到阅读的好处,吴英明滔滔不绝。对她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点是,从阅读中,她学会如何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一方面,磨难和挫折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不论是我还是我的学生,都要学会接纳和包容自己的不完美;另一方面,即便是在迷茫、彷徨的时候,也要怀有炽热的梦想,要平而不凡,做自己世界的主角。”

    李希贵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给予吴英明很多启发。当下,教育时常陷入焦虑漩涡,而教育家的文字就像漩涡的出口,既提供经验,也分享失败的感悟,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发展指明道路。阅读该书,将教育家的思想内化、落地到教育实践,变成自己的教育表达,是迅速提升教育视野和能力的不二选择。

    读书无法改变人的相貌,却能陶冶和润泽人的气质。为此,吴英明分享了她的期望:一是希望阅读能够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好书为友,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二是希望学生在阅读中与经典对话,与世界相遇,通过对话和相遇点亮智慧、润泽灵魂,不断地拓宽人生的长度、宽度、厚度、广度,更好地迸发梦想的力量,成为灵魂有书香气的人。

    阅读让人更加自由

    在现代与古典的众多书籍之间,河海大学原副校长张兵最爱不释手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20世纪70年代,图书资源匮乏,当时还在上中学的张兵机缘巧合从邻居处借到一套《红楼梦》,一口气啃下120回。此后数十年,《红楼梦》成了他的枕边常客,一经翻看,就沉浸到曹雪芹塑造的文学环境中,总能静下心来,享受片刻松弛。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丰富的情节设置和深刻的社会洞见吸引了无数读者。“读书让人自由。书中包含文史哲艺知识,阅读这本巨著,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情感的世界里驰骋,在思想的空间里飞翔,能获得内心的自由。”谈起读书带给他的感受,张兵满足地说。

    对于大学生而言,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塑造思想、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在大学,学生将接触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之中。只有真正去阅读、去理解、去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然而,一些学生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后,缺乏自律,不似中小学阶段那般静心读书。对此,张兵沉重地说:“我们把‘解放思想’挂在嘴边,但不读书哪来的思想?只能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新问题,对社会现实有更多自己的理解,心理上会更加自由。

    “现在的物质条件和书籍种类远超我读书的年代,要珍惜能够阅读的幸福,长成栋梁之材,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兵希望学生能够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人生因阅读而更加精彩、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