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人民周刊 2024年04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人民日报出版社融合发展中心走进河南周口——

感受民俗文化 探寻非遗故事

《 人民周刊 》( 2024年04月05日   第 05 版)

    编者按:龙年春节,人民日报出版社融合发展中心深入河南周口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感受民俗文化、探寻非遗故事,制作出一批新媒体作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魅力。本刊予以推介,以飨读者。

    河南省越调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导演陈新丰介绍越调中“花衫”关汉英、“青衣”小乔和“老丑”张忠实的角色、扮相、表演技巧等特点。视频结合角色表演片段和专业讲解,让网友更为直观地了解越调中扮相方面的知识,感受越调魅力。

    在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国家二级戏曲化妆造型师张洁为人民日报出版社主持人打造了越调中小花旦的扮相。她介绍,小花旦的扮相要表现少女俏皮可爱的造型特点。视频中,张洁从化妆打底、贴发片等步骤,穿插分享了越调扮相的发展历程。

    河南省越调剧团原艺术室主任、国家一级作曲王炳灿介绍了越调唱腔中曲牌体、板腔体的运用。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腔体。曲牌体分为两种——演唱曲牌和器乐曲牌。板腔体分为五大类,其中的慢板是越调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系。

    河南省越调剧团原艺术室副主任、国家一级作曲黄政领介绍越调经典乐器——四弦。他介绍,四弦又叫象鼻四弦,属于高音乐器。因掌握有难度,目前在越调演奏中已经几乎不再使用四弦。作为河南省越调剧团最后一位会四弦演奏的演员,黄政领为网友进行了表演。

    河南省剧协副主席、河南省越调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申凤梅大师亲传弟子申小梅介绍越调的历史发展以及越调唱腔的独特性。她说,河南省越调剧团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新一代观众;“中原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吸引了很多大学生观看。此外,还与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年轻演员,储备接班人。

    河南省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介绍了太康道情的历史。太康道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源于明末清初,始于道教乐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太康道情已经发展到第八代传承人。

    谈到如何培养稀有剧种年轻观众的问题,张天印表示,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目前已经有相应举措——创办道情艺术学校,为道情戏储备人才。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传承人均有来自道情艺术学校的学生。

    河南省太康道情演员、第六代传承人孙贤港展示道情丑角唱腔与表演技巧。12岁开始学习太康道情的孙贤港目前已经从事这项工作40余年。他介绍,丑角主要靠弹舌音、滑舌音,唱腔唱法分为官丑、武丑、小丑和老丑,与其他角色有较大不同。在表演中,为塑造丑角形象,即便是一个看东西的动作,也会有很多小动作辅助。

    河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周口市杂技家协会主席张玉玺分享了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介绍,周口在打造杂技产业园后,也在谋划一台具有周口历史文化的杂技剧,展现周口历史文化底蕴,弘扬周口杂技文化。谈及杂技艺术的创新,张玉玺表示,杂技要融合美感,体现杂技既有惊险的动作,又有现代的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