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周刊 2024年04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闫志民 《 人民周刊 》( 2024年04月05日   第 02 版)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把握时代变化、回答时代课题中应运而生、丰富发展的,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大原创性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途径和方法由“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全面系统阐释,深化了对“两个结合”的理论认识,明确了“两个结合”的实践指向。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结合。可能有人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为什么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呢?这是因为,两个“结合”的作用和方法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结合”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即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具体实际,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第二个结合”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的问题。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融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深刻理解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对中华文明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条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大特性是对中华文明精髓的提炼总结,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巨大优势,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必须着重把握的。

    “第二个结合”的基础工作,是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确定中华文明中哪些内容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经过五千多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但由于时代条件、社会制度、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一样,有精粗之别、真伪之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确哪些是其中的精华,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元素,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这些重要元素的概括和提炼,为我们党推进“第二个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和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形态的文化,要使其转化为现代形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成功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以现代化的内容,使其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成功地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的现代化转变,使其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义是创新。“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硬凑在一起的。“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用“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作比喻,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创新过程,其结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事物层出不穷。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