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经

人民周刊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强大的货币为基础,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肖钢 《 人民周刊 》( 2024年03月29日   第 03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系统阐述了金融强国的六大关键核心要素,科学回答了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创新成果,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对金融强国目标的初步理解

    金融强国目标的首次提出,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首先标志着我们党对金融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过去中央也时常强调金融的重要地位,比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国家基础制度的组成部分、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对金融地位有很多表述。

    现在用金融强国的概念,不仅概括了金融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而且拓展了金融体系的能动性。过去强调金融是第二性的,比如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强则金融强、经济兴则金融兴。现在提出金融强国的目标,它成为一个专门、独立的目标,意义就和第二性有所不同,拓宽了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反作用)。金融强国的目标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内涵,而且凸显了金融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逻辑。建设金融强国有自身的规律和运行逻辑,也就是说经济强是金融强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强国不一定自然产生金融强国。当然如果成为金融强国,则一定是经济强国,所以说更升华了对整个金融的认识。

    其次,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金融竞争力提升到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这里所指的金融竞争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软实力;既包括中国金融的创造力,也包括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要成为金融强国,金融没有创造力,在全球就没有影响力,所以说评判金融竞争力的标准,不仅仅要看在国内,更要放到国际竞争中去评判、去比较。

    金融强国建设突出了国家之间竞争力的比较,特别是大国博弈当中的竞争力如何增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路。

    再次,更加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中,金融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变革性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关键是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金融怎样影响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变革?举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也是一个争论了多年的问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提及中国科学技术史,曾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为什么16世纪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西方,而在16世纪以后却衰落了?

    古代中国的体制环境,在16世纪前后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在同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气候地理环境下,为什么在16世纪前造就了繁荣,而在16世纪后却出现衰败?当然求解这个谜题有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其中有一条就是金融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科技创新和经济贸易发展。

    比如公司制的产生和资本市场的建立,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形成创造了社会信用,国债的发行和政府信用的建立,使得国债取代土地成为最安全的资产,反过来它又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宏观调控的完善。

    工业革命之所以在技术落后的西欧产生,就是因为金融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信用创造活动,使信用成为资本积累的前提与基础。可见金融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变革性力量。所以中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是摆在首位的,这个意义确实是重大的。

    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明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中国特色得朝着金融强国的目标前进。这也深刻回答了在区别于西方金融模式发展的条件下,我们如何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如何借鉴国际先进规则、标准来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金融和西方金融有本质区别,我们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等要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统一到金融强国这个目标当中,使得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拥有强大的货币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金融强国六大关键核心要素的时候,把拥有强大的货币放在首位。

    没有强大的货币就谈不上强大的中央银行,金融机构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就会受到不利影响,也很难成为全球强大的金融机构。我们要建设金融中心,特别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没有强大的货币,真正的金融中心地位也难以建立,可见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基石,也是首要任务。

    当然,目前对什么是强大的货币,各个方面有很多的讨论和观点。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其中之一就是强大的货币应该是具有高度国际地位、币值相对稳定,在国际贸易投资中广泛便捷地使用,并且可以作为全球安全资产储备的货币。所以在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当中,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步伐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人民币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投资广受信赖的货币。据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12月底,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达到4.04%,较2022年的2.15%几乎翻了一番。去年11月份达到最高峰的4.61%,一度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去年1至11月,人民币跨境收付的金额也达到4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4%,其实由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已经占25%,创近年来新高。

    去年9月末,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达到2.7%。虽然这个比例和美元、欧元比还是相差很大,但也排名第五,目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当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还很长,有两个观点。

    观点一:需要理性看待和正确分析当前去美元化的趋势。

    当前不少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支付结算体系,有一些区域也成立了区域性货币联盟和清算体系,所谓去美元化态势确实在发生,但是要理性看待。

    当前去美元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世界经济呈现出新的格局。1970年,美国GDP占全球40%,到2021年已经下降到24%。同期亚洲整个GDP占全球比重由15.09%上升到47.4%,这个局面已经是大势所趋。

    第二,近年来美元的武器化损害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第三,逆全球化。所谓的脱钩、断链,其实对美元的使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第四,有一些债务负担比较重的国家,在被动地放弃使用美元。

    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去美元化的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理性看待。虽然美元的地位呈减弱的态势,但是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特别是没有因为美国经济在全球占比下降而得到改变。

    观点二:去美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个替代问题。

    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我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想取代美元,其实不是。从我们的实践来看,美元和人民币都可以成为比较强势的货币,不是相互取代,是零和博弈,可以共同成长。

    下一步,要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既要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积极进取,也要准备应对挑战和防范风险。

    第二,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增强实体经济的竞争能力。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来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元过去占全球储备的比重仅次于美元,也是比较高的。后来日本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明显下降,对日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合作,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提升金融交易的可兑换程度,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兑换,特别是要积极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丰富市场产品体系,完善人民币流动性的供给机制。

    第四,要提升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水平,把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业务、金融机构国际化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协同推进。

    第五,完善人民币跨境交易的基础性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哪里有人民币,哪里就有基础设施服务,以此来扩大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效率。

    第六,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货币信用决定货币的使用,只有被广泛认可,才能扩大在国际上的使用,货币的信用十分重要。

    第七,提升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能力,健全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增强输入型风险的防控能力。

    (作者为证监会原主席,本文为作者在“金融强国之路: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