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周周刊伴你行

人民周刊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顾松学30多年艰苦跋涉,送信件540余万份——

党代表邮路:坚守一线,服务人民

本刊记者 钱敏 《 人民周刊 》( 2022年12月27日   第 05 版)

    邮路名称:党代表邮路

    邮路亮点:为百姓送去春风,带去希望

    顾松学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邮政扬州分公司杭集产业集群党支部书记。1986年,18岁的他进入邮局工作,成了一名基层投递员。30多年来,他在40公里的邮路上艰苦跋涉,骑坏了12辆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送出信件540余万份。难能可贵的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为邮路上的百姓送去了春风,带去了希望。

    不怕苦,更不畏难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顾松学进入邮局,成了一名投递员。当时,和他一同试用的一共三人,短的干了两个月,长的也只干了两年半。

    “当时收入还可以,但是比较辛苦。”顾松学告诉记者,“就怕下雨天。遇到下雨天,别人都往家跑,我们邮递员不一样,得往外跑。”江浙地区雨水多,很多时候即使穿了雨衣,身上也会被淋透。况且那时候土路多,一下雨满是泥泞。

    “下雨天,路特别难走,骑车还不如跑呢!转几圈,泥就卡在钢圈里,走不动了。走一会儿,就得拿树枝刮一下泥……”往事不堪回首,回忆起当初的日子,顾松学直叹气。“苦!真的苦!”

    “世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顾松学有着比常人更深的体会。他所负责的投递区域,近一半是在农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条件堪忧,为了把信送到每家每户,很多路都是生生蹚出来的。

    工作时间长,也是很多人无法坚持到底的原因。从早上6点半到单位接邮车,一直干到下午五六点是常态。“一周只有星期天能休息半天。”顾松学解释,因为报纸星期天也有,如果当天不去整理的话,势必影响星期一早上出班。

    如果遇到生病或其他急事怎么办?最多也就请一两天假。顾松学说,投递员的工作有特殊性,就拿自己来说,40公里的邮路上,哪家门口有棵树,哪家门口的灯不一样,哪家不能放快递柜,他都了然于心。要是换了别人,不熟悉路线,难以完成投递任务。再者,每个投递员分内的任务都不轻,他也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

    30多年寒来暑往,顾松学早已习惯了这种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不仅习惯,他还乐在其中,不知疲倦。“虽然苦一点,但我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用现在的时髦话讲,就是获得感满满。”走在路上,大家总和他打招呼,给人送去信件和包裹,总能收获温暖的谢意,这种受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觉,让顾松学内心得到莫大的满足。

    采访中,顾松学反复提到,“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容易”,他庆幸自己找到了。人民邮政为人民,他愿意用一生去践行。

    有热心,更有恒心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工作中,顾松学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他的全心付出让邮路充满温情。

    杭集镇中小企业和零散电商众多,快递件小、量大是突出特点。为了帮用户降本增效,顾松学提议:将邮件处理场地与客户企业仓储场地相结合,设计5条固定快送线路,投递员在邮路沿途定点收货。目前,杭集镇已有180多家企业受惠于该服务。这一做法还被扬州分公司复制推广。

    “我是热心人,遇到什么事情总想帮一把。”顾松学说。85岁的关瑞卿老先生退休前在青海某水电站工作,习惯了一个人生活,退休回家,尽管家人都住小别墅,但喜欢写写画画的他仍单独住在老屋里。“回来后,他和我成了忘年交,有什么事情就给我打电话。每月两次买药,都是我买好了给他送去。前几天降温,我又帮他把空调调成制热模式,把滤网给清洗了……”顾松学笑言,旁人都说老先生打电话找他比找儿子还勤。

    做好事不难,真正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有热心不难,真正难的是既有热心又有恒心。

    在顾松学负责的新生村,常有外地农民前来承包田地发展种植或养殖业。送邮过程中,他经常和承包户们聊天,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其中一户养了很多鱼,但七八年下来,生活始终不见起色。他发现,缺乏技术是对方的软肋,于是动员他订购行业杂志。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这个养殖户收益有了很大提升。还有一个大棚蔬菜种植户,家里有四五个子女,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眼看蔬菜丰收了,却因为没有销路而犯愁。“不能让他们既流汗又流泪!”顾松学赶紧帮忙联系学校和工厂,化解了种植户的销售危机。

    “别人有困难,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没准就拯救了一个家庭。对我来讲,可能只是多说一句话、多跑一点路的事。”一路走来,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但在顾松学看来,这些都只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他更享受的是“手留余香”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今他们都成了我的朋友,经常和我聊天,有时还叫我一起吃饭。其中两户在我们当地买了商品房,全家都来这里安家落户了。”

    是荣誉,更是责任

    2017年7月,顾松学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当选党代表不久,扬州电视台给顾松学拍了个片子,名叫《坚守》。“宣传部门的领导说,像我这样在基层一线干了30多年的老同志,还真没见过。尤其在杭集镇,个体经济这么发达,选择余地多得很,不明白我为什么会一直干投递员。我说,人各有志,这样挺好,虽然钱不多,但生活蛮愉快。这些年,我获得过很多荣誉,如果没有邮政这个平台,根本不可能。当一名基层投递员,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顾松学坚定地说。

    “老百姓以前叫我顾劳模,现在喊我顾代表,是荣誉更是责任。”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杭集镇唯一一位全国党代表,顾松学说,既然老百姓相信他,他就不能让大家失望。

    一有空闲,顾松学就翻阅报纸和有关书籍,及时了解党的政策。他知道,只有这样,当老百姓有问题时,他的回答才会更具针对性。对于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顾松学会将问题认真记录下来,回去查找资料或者询问上级部门后给出答复。

    2018年4月,扬州分公司在杭集镇成立“党代表工作室”,找顾松学的人更多了。翟文超想创业但缺少启动资金,于是找顾松学咨询解决办法。顾松学前后往邮储银行跑了8趟,帮助翟文超获得贷款8万元。如今,翟文超的企业越做越红火,租下厂房2000平方米,用工近60人。

    2018年下半年,邗江区槐泗镇的王义全老两口听说顾代表很乐于助人,转了两趟车到杭集镇找到顾松学,托他帮忙找工作。可是老两口年龄太大,一位68岁,一位72岁。“听说我们这里家庭手工活多,想让我帮忙找点活干。我说:‘你们这么大年纪出来,儿女放心吗?’他们说:‘放心,身体好着呢!’我就帮他们找了手工活,还帮忙租了房子。”顾松学说,现在老两口每天收入150元左右。

    问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顾松学侃侃而谈。“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乡村振兴。虽然这几年农村搞得很好,但和城市比还是有差距。老百姓普遍关心‘一老一小’问题,农村养老院少,居家养老,和儿女在一起矛盾比较多,农村可以增加一些养老设施……”

    对于还有两年就将退休的事实,顾松学一时难以接受。他说,一辈子他只干过这一份工作,对它充满感情,如果有可能,他愿意继续留任发挥余热。而党代表任期一晃5年虽然已经过去,但“党代表工作室”会一直保留,顾松学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也将一如既往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