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3个记者节前夕,《撕裂的美国——一位常驻美国记者的深度观察》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北美中心分社原首席记者温宪。谈起新闻工作和驻外记者的经历,他感慨万千。
基于亲历全方位探究美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客观、全面、准确认识美国有着极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撕裂的美国》一书为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亲历视角。温宪是迄今为止唯一足迹遍及美国50个州的中国驻美记者。独特的经历成就独特的观察与思考,结晶出这部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内容。从美国大陆西北角到最南端的西礁岛,从对美墨边界和最大印第安人保留地的踏访,从对包括拜登、卡特、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傅高义等美国政要、学者在内的面对面专访,到对普通民众的深入交流,这些独家记录势将成为认识、理解、研究美国的珍贵历史资料。
这是一个冷静观察、客观讲述的视角。现实的美国是历史的产物,背负青天朝下看方能尽可能避免标签化的偏颇。在屡屡深入重大新闻第一现场,掌握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撕裂的美国》平实、严谨地展示了一个动态发展中的复杂国度。
这是一个多侧面视角。从美国国务院外国记者中心,到美国总统图书馆或博物馆,从奥巴马面对渐趋极化撕裂的无奈、种族矛盾的永远伤痛、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占领华盛顿”社会脓包的破裂、政府屡屡停摆、愈发难看的总统大选、“钱主政治”的美式民主、美式“爱国主义”的悖论、军工复合体的黑幕、枪文化与枪政治的死结,再到美国对衰落的战略焦虑;从美国社会的法治观念到容错的创新理念;从美国政要、学者再到五味杂陈的各界普通民众,《撕裂的美国》一书视野极为开阔,最大程度地铺展出一个真实、立体的美国。
这是一位思考者的视角。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撕裂的美国》一书绝非仅仅是描述表象,而是更注重于条分缕析,切中要害,也因此对于读者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准确了解和清醒认识美国很有帮助。
《撕裂的美国》一问世,便引起了极大关注。一位曾在美国与温宪同事多年的资深媒体人认为,此书“以第一手的珍贵经历、第一线的深邃观察、第一现场的即时定格,为美国研究著述之林增添了一棵挺拔的大树”。
“我在现场”是驻外记者最高境界
温宪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同年问世,故单名一个“宪”字。他生肖属马,自勉注定一生苦苦奔跑。
1969年12月18日晚,温宪从北京身着“小帆布”军装,与战友们同乘一列“闷罐车”前往陕西华县,开启四年多的军旅生涯。温宪所在部队是中国唯一一支执行返回式航天器测控回收任务的部队,后被中央军委授予“功勋着陆场站”光荣称号。作为这支功勋部队的第一批“特种兵”,温宪站过岗,开过荒,打过坯,架过线,还当过一年半的炊事班班长。这样的磨炼,令他认定“当过兵之后,就没有什么我不能吃的苦”。
1974年3月,温宪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被分配到印刷厂修配车间当车工。同年10月,他被调往报社总编室机要秘书室。1976年12月30日晚,他接到了邓颖超就人民日报送审稿件打来的电话,其中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温宪对这一教导铭记于心。“实事求是”也因此成为他在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中笃信和恪守的准则。
由于历史原因,温宪在本该读书时却无学可上,但心中一直燃烧着读书学习的强烈愿望。自1975年始,他从ABC开始通过广播自学英语。“Once you begin,you must continue;Once you hesitate,you will be lost”(“你一旦开始,必须坚持不懈;一旦彷徨,必将前功尽弃”),成为他长期以来坚持自学的座右铭。
1991年8月至1998年1月,温宪先后出任人民日报驻津巴布韦记者、驻南非首任记者。2009年5月至2015年11月,他出任人民日报社驻美国记者站首席记者、北美中心分社首席记者。
温宪一直坚持驻外记者的价值就在于驻外。“如果一名驻外记者身在国外,还一直深陷于网上扒来扒去,啃别人嚼过的馍,我认为是很没有出息的事情。无论现代化通信技术何等发达,驻外记者都应尽可能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第一见证人。”他说。
在温宪看来,“我在现场”是国际新闻工作者的核心价值和最高境界。只有做到“我在现场”,才能最为真实地记录历史;才能捕捉到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才能更为客观、准确地研判局势,进而提出明智之策;才能最为生动、鲜活地讲好故事;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厚积薄发、理性升华。
在非洲时,温宪曾前往仍在内战之中的莫桑比克、安哥拉、刚果(金)(当时名为扎伊尔)实地采访;曾深入马拉维、斯威士兰、莱索托等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仍是那样神秘和当时乃至现在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度进行采访;他是第一个踏访曾关押过曼德拉近20年的罗本岛监狱的中国记者,当曼德拉宣布即将与中国建交时,他是在现场捕捉到这一独家重大新闻的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新闻记者;他曾全程采访坦赞铁路,在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唯一的库伯格核电站,在神奇般将煤化为油的塞孔达合成燃料厂,在地下3447.3米世界最深的南非金矿,在充满血腥气的博伊帕通、沙佩维尔等黑人城镇,他都是第一个深入现场进行采访的中国记者。曼德拉生前曾赞誉温宪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在回忆这段驻外生涯时,温宪说:“一位驻外记者在国外可以有很多种活法,我选择了我的活法。我的活法曾以巨大的亲情牺牲做代价,以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做积淀,以浸透于骨髓中、带有浓重悲壮色彩的理念做支撑。”
记者面对国际新闻深海更需坚定政治立场
在美国这片国际新闻深海中,温宪夙兴夜寐,不辱使命。他曾独家专访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3次专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弗格森镇、巴尔的摩等地发生种族骚乱时,他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报道。俄克拉荷马州遭受龙卷风袭击后,他连续驱车近10小时抵达现场。2013年初,他千方斡旋,使毗邻美国国会大厦和白宫的美国新闻博物馆首度开始不定期展示《人民日报》头版版面。驻美期间,温宪曾应邀为美国国务院外交研究所公共外交培训项目和雪城大学等授课,温宪的坦诚相见赢得美方组织者的赞誉,进而促进良性交流和友好理解。
温宪深知,驻美记者更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一双慧眼和极强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极为冷静的头脑,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清轻重缓急,迅速作出决断。
2014年3月1日,昆明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温宪在第一时间写出题为《十足的虚伪与冷酷》的国际评论。这一国际评论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为中国在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赢得舆论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温宪认为,作为一名国际新闻工作者,驻外工作可能会帮助人们更为客观、真实地认识世界。驻外记者的良知可能会转化为优秀作品,进而推动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乃至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