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印度洋上一座名叫加勒的古城里,发现了一块铭有汉字、泰米尔文、波斯文的古碑。
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发现。
2014年9月,斯里兰卡人用40头披着节日盛装的大象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象群代表吉祥,是斯里兰卡迎接贵宾的顶级礼遇。时任斯里兰卡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古碑的拓片,那是“印度洋明珠”赠予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厚重国礼。
学界将这方古碑定名为“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据考证,用3种文字铭刻的碑文,表达了对佛祖释迦牟尼、印度教主神毗湿奴和伊斯兰教真主安拉的尊崇敬仰,并祈求庇佑。
将这方石碑带到斯里兰卡的,是中国航海家郑和。15世纪初,郑和率“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历时数月抵达锡兰(即今斯里兰卡)。郑和船队与当地人交流、易货,并赠送石碑以示友好。
“当时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都会立碑纪念。郑和的到访带去的不是战乱,而是和平与繁荣。”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的文物展上,习近平站在古碑(复制品)及拓片旁,向外方领导人饶有兴致地介绍道。
僧伽罗语中,斯里兰卡意为“乐土”,很多人即使没去过,也可能听过“锡兰红茶”的盛名。斯里兰卡地处印度洋要冲,是古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中斯交往可上溯至西汉。今天,斯里兰卡人仍将“茶馆”叫作“Changuan”。在以千年为刻度的时间长河里,中斯两国以丝绸、瓷器、宝石、香料凝结成的情谊,这十年间更是随着频繁密集的高层互动、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而愈加深厚。
2013年,中斯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斯里兰卡也是首个以政府声明形式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2016年,中国首次成为斯里兰卡最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国;2019年,中方投资建设的科伦坡港口城完成全部269公顷的填海造地工作……
“佛学里常说,凡事基于‘心愿’,‘心愿’越大,力量就越大。”习近平引用佛学术语形容的两国合作愿景,已在斯里兰卡落地生根。目前,斯里兰卡90%以上的大型项目、50%以上的基建项目均有中资公司参与,为当地创造了逾10万个就业机会,培训了上万名技术与管理人才。
斯里兰卡被称为“世界的眼睛”。在这个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已有100多万人登记承诺捐献角膜。2013年,斯里兰卡与中国四川省签署协议,在10年内每年至少向四川捐献500枚角膜;2017年起,每年捐赠山东500—600枚……多年来,斯里兰卡人捐献的角膜,帮助成千上万中国人重见光明。
作为回馈,中国连续派出医疗小组,为斯里兰卡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还向当地捐献角膜采集车、眼科医疗设备、人工晶体、肾病医院等。
参与医疗行动的中国医生回忆,“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陌生的医院,给一群陌生的人做性命相托的手术”,有时还会遭遇雷雨断电事故,难度很高,但能够帮有需要的人摆脱病痛,让两国民心贴得更近,“很值得”!
许多斯里兰卡人忘不了,印度洋海啸后,是中国“第一个奔赴救援”,斯里兰卡收到的第一笔国际社会捐款也来自中国。中国人不仅在斯里兰卡盖楼、修路、筑坝、建港,还传授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赠送收割橡胶的电动胶刀、培养农技人才。习近平引用当地民谚表示,“教人学会捕鱼,能使之永远不受饥饿”。
斯里兰卡人说,与别国不同,中国的帮助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他们这样描述中国:“真正的朋友与你同甘共苦,就像壁画一样永不翻页。”
当许多欠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被遗忘的角落”时,习近平擘画了“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诚邀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让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人民共创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大者思远,能者任钜,这是中国的责任担当与独特智慧!
在这颗蔚蓝星球上,人类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看来,“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