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论坛

人民周刊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深入挖掘和转化“小艾草”的三大资源优势

何清湖 《 人民周刊 》( 2022年10月18日   第 10 版)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健康资源,其“简、便、廉、验”的临床优势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西安市雁塔区二○五所社区中医馆时曾指出:“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艾灸作为一种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使用廉便、疗效显著的中医药防病治病技术,自古以来就在防治瘟疫、治病救疾以及养生保健等方面为中华儿女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艾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艾草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属性,关于艾草的人文意蕴和民生内涵包含在文学创作、节庆活动、社会习俗、饮食服饰等多个方面。如《诗经》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借采艾抒发思念的美好情感。苏东坡以“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写尽了艾草沁人心脾的本色。这些都展示了艾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意象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底蕴。艾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离骚》以“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侧面反映了当时佩戴艾草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更是展示了数千年来大江南北“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洗艾浴、食艾糕”的节庆习俗。时至今日,艾文化作为一种民生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形态,在民间的传播和影响仍然长盛不衰,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情感源泉和精神根基。

    作为一种医疗资源,艾叶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健康保障。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艾绒做施灸材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籍,《五十二病方》详细记载了用灸法和熏法治疗疾病的处方。《黄帝内经》更是多篇提到艾和艾灸,如《灵枢·经水》载有“其治以针艾”,《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等。扁鹊、张仲景、葛洪、鲍姑、孙思邈、李时珍等历代医家对于艾灸疗法多有提倡,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艾“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鲍姑“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的动人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时至今日,艾灸疗法对于妇科、呼吸科、消化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等多个科室的常见疾病仍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采用艾灸、熏蒸以及芳香疗法等多种手段防治疫病,对老百姓的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作用。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以及明清时期的《普济方》,均对灸法治疗时气瘴疫和霍乱等疫病有所记载。进入21世纪,当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艾灸、熏蒸、佩戴香囊等简单易行的防病治病方法都被科学应用到多地区建立的中医诊疗及预防疫情方案当中。艾草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具有多种功用,在推动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保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艾产业的创新发展与业态升级是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富民的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时曾殷殷叮嘱:“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意识以及高速发展的大健康产业助推艾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已成为全国多个省市和地区独具特色的朝阳产业和深具活力的富民产业。被誉为“世界艾乡”的南阳将乡野田间遍地可识的艾草,打造成融合生产加工、灸疗服务、文旅康养、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有着“中国艾都”之称的蕲春,坚持以蕲艾为特色引领培育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国各地也纷纷结合自身地理气候条件,将艾产业作为助力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兴举措,山东、安徽、湖南、浙江、上海、福建等地成为艾产品的重要产地和艾文化的传播阵地。艾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集康养体验、民俗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旅大健康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也涌现了南阳药益宝、蕲春赤方、广州柔嘉等一大批具有品牌知名度的领先企业。

    琳琅满目的艾产品和康养服务不仅为满足我国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随着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一根艾条借助数字赋能的翅膀,化作连接“一带一路”的健康使者和文化载体,已成为中医药“走出去”的一张闪亮名片。 

    (作者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