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无人驾驶“点亮”智慧冬奥

——访面向冬奥的高效、智能车联网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负责人张涌和技术专家夏俊杰

《 人民周刊 》(

    访谈人物

    张涌(左),中国联通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执行董事、总经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面向冬奥的高效、智能车联网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和技术指导。

    夏俊杰(右),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面向冬奥的高效、智能车联网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技术专家。

    无人驾驶,是一种科技感十足的交通方式。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首钢园区将迎来无人驾驶车辆的正式运行。然而作为“智慧冬奥”的现实场景,在人流密集、车流穿梭的园区真正实现无人驾驶并非易事,一方面对高可靠、低延时的安全通信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对车路协同感知技术提出考验。此外,实现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看似习以为常的动作,其实处处充满挑战。

    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面向冬奥的高效、智能车联网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负责人、中国联通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院长张涌,以及项目技术专家、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夏俊杰,解密应用于北京首钢园区的高效、智能车联网技术。

    冬奥历史上首次应用L4级别无人驾驶

    问:无人驾驶并非新鲜事物,但是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应用L4级别的无人驾驶尚属首次,请介绍一下无人驾驶。

    张涌:无人驾驶分成多个级别,最低为L0。L0实际就是现在的有人驾驶,从L1开始逐步引入机器的自主行为,到了L4级别,就是通常所说的无人驾驶。L2和L3级别还只能说是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状态下,驾驶员还需要进行部分干预。到了L4级别,理论上除了紧急情况处理,驾驶全程全部由车辆自主完成。本次项目是在冬奥历史上,第一次把L4级别的无人驾驶引入冬奥交通服务当中。

    问:能否详细介绍无人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区别是什么?

    张涌:无人驾驶,就是所有对路况的判断和车辆相应的反应,都是由车载计算机在联网情况下,基于云端加车端的计算服务,通过这样的服务能够判断路况和车辆的基本情况。基于这样的判断,决定车辆的驾驶动作。整个过程中,驾驶员可以不用参与。

    L2和L3级别不是全过程无人驾驶,其中某些环节仍需要人工干预。到了L4级别,就实现了端到端全部无人的状态,从车辆启动到抵达目的地停下来,全程都无人操控。不管遇到红绿灯还是有行人过马路,所有状态下,车辆都会自主判断、自主动作,全程都不用驾驶员参与。

    问:无人驾驶最大的挑战就是安全,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钢园区L4级别的无人驾驶如何确保安全运行?

    张涌:安全是影响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和推广最重要的因素。这次科技冬奥项目中,我们在首钢园区采取了多种技术验证L4级别无人驾驶的安全问题。具体来说,通过部署5G基站和路侧单元(RSU)以及边缘计算服务器,对园区交通运行情况进行采集,将采集的数据和车辆自主采集(车身上的雷达和摄像头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在云端计算之后,控制车辆运行。通过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车辆自身摄像头存在的一些弊端。

    如果车辆通过摄像头去判断红绿灯,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我们把红绿灯信号通过云端直接传送给车辆,它就不用自己再去判断了,这样准确性和效率都大为提高。

    这次项目还根据冬奥的特点,特别针对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无人驾驶系统进行了加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摄像头算法的增强,使其能在雨雪天气下更好感知人员和车辆的行为;通过对设备的加强,使其可以抵御低温环境,在零下45摄氏度照样能够正常运转。

    5G技术为无人驾驶“护航”

    问:无人驾驶要求人、车、路、环境全面交通态势的感知与协同,它对网络通信提出了哪些要求?5G技术又是如何应用和保障无人驾驶的?

    张涌:要实现无人驾驶,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时延。车辆高速运行,对于态势的感知和决策必须快速作出。这次项目,实现了车端和云端的数据交互。基于数据交互进行决策,要求交互时间必须足够短,这就用到了5G关键技术——低时延。基于5G,我们可以实现10毫秒以下车端和云端的交互,这样的低时延能够使车辆快速作出反应,保证车辆安全。

    在无人驾驶状态下,路面上多个车辆间的交互如果通过5G基站转发,必然会增大时延。所以,我们又用到另外一个关键技术,5G的C-V2X(蜂窝车联网通讯)车联网技术。在每辆车上,都安装了一个小盒子,基于这个小盒子,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互。就像两台手机都打开了蓝牙,就可以直接传数据,而不用通过基站了。通过这种方式,车辆间进行前后车定位和交互时,信息传递最高效,安全也能得到保证。

    在数据交互中,如果发生数据泄露或者被黑客入侵怎么办?为了保证车辆运行安全,我们在数据传输中引入加密技术,传输数据全程进行加密,最大限度保证了车辆运行安全。

    这个项目是冬奥示范项目,我们联合了高校、汽车制造厂、软件开发商等多家单位,示范目的是推广自动驾驶技术,使其在园区、公路上有更多应用。目前,已经在国内多个园区进行智慧园区交通项目洽谈,预计未来将有项目实现落地。这些项目将推动交通、通信和软件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问:有人驾驶车辆通常是靠人或者导航软件确定行驶路线,但是自动驾驶时,车辆可以实现自己“精准停靠”“智慧泊车”。请问这是通过哪些技术实现的?

    夏俊杰:无人驾驶,主要是通过北斗卫星导航信号结合车辆传感数据,进行综合计算,获得车辆实时位置来实现的。通过实时位置的获取,车辆可以做精准的路径规划,从而精准导航。

    但是卫星信号传播的时候是有遮挡的,比如首钢园区的工业遗存钢炉,以及地下空间、桥梁、隧道等,在这些地方,卫星信号是无法接收的,或者信号很弱。中国联通是课题组的牵头单位,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并采用了5G加北斗卫星、再加车辆传感数据等多元数据融合的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

    在首钢园区,部署了一些北斗地基正常站,这种基站可以大大提升北斗信号的定位精度。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研发了综合位置服务平台,可以把5G基站定位数据和卫星定位数据结合在一起,通过定位算法,把定位精度做到厘米级,静态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毫米级。

    因此,首钢园区内行驶的自动驾驶车辆,可以通过动车单元ICU设备,从综合位置服务平台获取位置信息,结合高精度地图导航软件,实现自主路径规划和自动驾驶。

    问:车辆从地上空间进入地下停车场,如何实现技术上的无缝衔接?

    夏俊杰:在首钢园区的地下停车场,我们设计了一个自主泊车系统。因为车辆进入地下,无法接收卫星信号,所以我们采用了5G+UWB技术,即超宽带技术。同时,结合车辆自身传感数据,我们设计了地下空间高精度定位系统。这样,车辆进入地下停车场之后,通过综合位置服务平台,实时把位置信息传递给车辆,车辆结合自身传感数据,就可以知道自己当前所在位置。这样一来,车辆就可以很好地规划停车路线,实现自主泊车。

    在室外空间,我们可以运用5G+北斗的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在地下空间或者一些因遮挡导致信号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5G、加UWB、加蓝牙、加车载传感数据等方式,实现多元融合的定位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定位信号中断导致运行故障,从而实现连续稳定运行。

    在首钢园区示范具有深意

    问:这次项目为冬奥会的应用示范做了哪些准备?为什么选择在首钢园区?

    夏俊杰:中国联通作为冬奥唯一官方通信合作伙伴,在承接项目的时候,就是按照在冬奥正式比赛中使用的标准开发设计的。我们研发了一套5G智能车联网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套平台、两套网络,可以支持4种以上车辆在冬奥场景下实现10种示范场景。

    一套平台,就是智能车联网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这套平台可以把智能车联网相关的设备、车辆协同起来,共同支撑智能车联网业务。平台包括三个模块:智能驾驶模块、人车路协同模块、高精度定位模块。两套网络,一套是5G+C-V2X的车联网通信网络,另一套是5G+北斗的高精度定位网络。

    通过一套平台、两套网络,可以支撑小汽车、巴士、物流车、零售车进行无人接驳、无人配送、无人零售等业务。

    之所以选择首钢园区,是因为首钢园区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所在地,也是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的比赛场地,还有短道速滑等训练场馆设在其中。在首钢园区开展应用示范,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同时,中国联通2018年10月就和首钢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5G智能车联网的应用方面开展了多项战略合作。在园区,已经部署5G基站、MIC设备、路侧单元(RSU)等诸多跟智能车联网相关的基础设施。首钢园区方面,北区有30多条市政道路,全长约20公里,包括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封闭道路,不同道路形态对于智能车联网的应用示范是非常好的场景。

    问:请问这个项目的意义有哪些?

    张涌:冬奥会不仅是全球的体育盛会,也是东道国展示自身科技实力的绝佳舞台。当前中国5G网络已全面覆盖,在冬奥场景下进行智慧交通的示范研究,对于促进中国智慧交通产业的发展将是极好的机会。

    夏俊杰:虽然L4级别的自动驾驶目前在全球属于比较前瞻性的领域,但是在封闭道路或者半封闭园区开展自动驾驶是相对成熟的。为了确保冬奥应用安全可靠,项目组已经在首钢园区开展一年多实际道路测试,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运营数据。我们期待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正式场景中,为运动员、观众以及办赛者提供基于5G智能车联网的L4级别的自动驾驶服务。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体验到绿色、高效、安全的出行服务。

冰雪科技谈
走进“科技冬奥”
复杂山地“天公”秒变脸 观天能手“双睿”来护航
巧手“织”赛道 换季更“如意”
“飞燕”舞翩跹 “游龙”跃冰川
解开智慧“冰丝带”的灵动奥秘
“零碳”火炬“飞扬”双奥之城
“水冰转换”彰显中国魅力
大数据“发力”提升运动成绩
让特殊“肢体”更好“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