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张淼:残奥会上“不屈的灵魂”

本刊记者 何娟 《 人民周刊 》(

    2020东京残奥会收官,张淼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显赫战绩——金牌榜、奖牌榜“双第一”。“这是第五次了!中国队连续五次登顶夏季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身处酒店隔离的她兴奋不已,在接受电话专访的第一时间表达了激动的心情。

    2020东京残奥会期间,中国体育代表团以96金60银51铜的成绩独占鳌头。其中,残疾人乒乓球队共计斩获金牌16枚,创历届残奥会最佳战绩。张淼是一名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出征东京残奥会之前,她刚满30周岁,而乒乓球已经陪伴她走过人生中的16个春秋。

    父亲“铺路”,用一尘不染的爱

    1990年夏天,张淼出生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的一个小山村,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就一直备受宠爱,但命运却对她痛下狠手。

    1岁左右,张淼因小儿麻痹导致右腿残疾,年幼的她尚未懂得病魔的残酷,只是单纯地贪恋和享受来自亲人的“特殊对待”。“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吧,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同龄人能跑会跳,我却还不会自己走路。”这种难言的心理落差,伴随着张淼的整个童年。

    小学毕业后,张淼辍学在家。“因为中学离家很远,上学放学起早贪黑,又没有哥哥姐姐能够天天照顾我。当时年龄也小,在生活自理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看着哥哥姐姐们先后外出打工,少女时期的她尤其多愁善感,总会拄着拐杖倚着门框思考未来的计划:“连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这种游戏都玩不了,我将来能做什么工作呢?”每当张淼表露出类似的忧虑,父母总会用偏爱的口吻安慰她:“有我们在呢,别想太多。”

    在张淼的记忆里,20世纪90年代的乡间小路大多崎岖不平,但自家门前的路面却总是平整又干净。“我爸在城里当客车司机,偶尔也会把车开回家,印象中他时不时都会打理一下门口的地面。”那时候的张淼以为铺路是父亲的工作需要,如今再回顾,不禁觉得每一寸平整的土地都是一尘不染的父爱。

    父亲铺路,给行动不便的小女儿保驾护航,没想到也为她带来了生命中的领路人——张淼的乒乓球启蒙教练王笳。“教练开车路过我们村,当天下大雨,好像只有我们家门口的路况比较好,就停车下来,叔叔婶婶借机请他看看我适不适合学打球,他当时就夸我身体条件比较有优势,说我手臂长。”

    但在父亲心里,教练最初的青睐似乎并未让他感到惊喜。“我爸其实早就听说县里有残疾人打乒乓球拿了世界冠军,但却从没提过让我去打球,因为他觉得那是一件苦差事。”教练离开后,家里讨论并考虑了两天,父亲多次询问张淼的意愿,得到确切的答复后,才带她进城拜访教练。

    在训练场,14岁的张淼第一次看到并试坐轮椅,第一次挥舞着乒乓球拍,“坐在轮椅上特别害羞、忐忑,手脚都不知所措”,这种感觉让她至今记忆犹新,在家人的鼓励和教练的引导下,她尝试主动发球、勇敢迎球,“教练夸我手臂长,让我对生命的残缺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在乒乓球台上,探索自己身体的优势,很新鲜,特别好奇”。

    搏击命运,获得不凡的力量

    体育训练的辛苦与严格,很快就取代了短暂的新鲜与好奇,却也激发了张淼愈发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灵魂在残缺的身体里日渐成长壮大,她意识到,每一次挥舞球拍都是与命运搏击。

    在县城训练场,张淼和队友们日复一日练习各种发球的动作,但她并不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那时候在家的日子才比较无聊,没人陪我,我又不能自己出门玩。”张淼的队友也都是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人士,相同的遭遇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大家惺惺相惜。“队友们感情都很好,但是打球也都很认真,会暗自较劲。”尽管入队时间比较晚,但张淼却是全队进步最快的,其中的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以前羡慕哥哥姐姐有班可上,打球后我自己也终于有事儿可干,我就经常给自己‘加班’,继续练、反复练,一个人在家也练”。

    训练填满了这群少男少女的青春岁月,在汗水的积淀下,花季可能会迟到,但硕果一定会给予芬芳的回报。

    一年后,张淼和另外3名队友来北京寻找发展机会。其间,有队友中途放弃,改选其他训练项目,只有张淼始终坚持与乒乓球为伍,“我觉得我与乒乓球的关系是,互相选择、互相成就”。

    与正常人相比,张淼的人生失去了很多公平的选择,乒乓球给了她不凡的力量,在她的信条里,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命运”,只有越努力越幸运。

    2007年全运会之后,张淼正式进入乒乓球国家队。生活和训练条件越来越好,她却付出了越来越多的艰辛和汗水。“从安徽到北京的时候,就发现强中自有强中手,国家队里乒乓球运动员就更强了,哪怕后来出国比赛,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队友。”从张淼给记者展示的训练视频中可以看到,残疾人运动员的陪练对手通常都是肢体健全的职业运动员,遇到对方发来的短球、追身球,坐在轮椅上去迎球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从进训练场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上了赛场才能更好应战。”张淼说。

    乒乓运动员练球通常用脸盆作为计量,一般人一天用完五六盆即可达标,张淼则每天都能用掉十盆。长期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她右侧肩部、肘部时常受伤,手心也长满了老茧。“因为接球是需要别人陪练的,我正常的训练时间基本都在练习接球,大家全部练完以后,我就自己琢磨着发球。”因为进步神速、成绩显著,张淼也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参加国内外大型赛事,进入国家队后她连续三次出战残奥会,21岁时在伦敦折桂,首次“冲奥”就成为年轻的奥运冠军。

    逐梦乒坛,创造闪光的人生

    “奥运会选出的是强壮的体魄,残奥会选出的是不屈的灵魂。”这句话成为东京残奥会期间网络平台最流行的金句之一。

    在本届残奥会上,张淼分别获得女单铜牌和团体赛金牌。在她看来,两枚奖牌都相当来之不易,“团体赛一开始是比较顺利的,对抗瑞典队的时候战况有些堪忧,我们仨一球一球地赶、一分一分地追,最终反超对手”。在网络热传的画面中,张淼身穿粉色战袍,面容白皙,五官清丽,每次赢球都会振臂高喊一句“飒”,极具气势美和力量感。

    本届残奥会,张淼先后错过了开幕式和闭幕式,“没有时间感到遗憾,回国就要抓紧备战全运会”。尽管对东京单打的成绩并不满意,张淼对下一场赛事依然抱有希望,“跟健全的职业运动员相比,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职业生命更长,可以打到五六十岁,在人生的赛场上,我还有很多机会,这是乒乓球教会我的勇敢和乐观。”

    受疫情影响,2020东京奥运会备战周期长达5年,在多个训练基地辗转奔波,长达两年没有回家,紧张、焦虑的情绪曾一度困扰张淼。直到“出征”的3个月前,队伍转战江苏邳州集训,姐姐带着母亲和侄子前来探望张淼,给她注入一针“强心剂”。“邳州离我们安徽老家很近,那天就跟家人一起吃了个午饭,时间很短,但却让我感受到了奇迹般的力量。”说到自我评价,张淼多次提及“自己很恋家”。

    备战2013年亚洲残疾人锦标赛期间,张淼的父亲病重住院。为了让她专注练球,家人和教练选择了隐瞒。“之前就知道我爸身体越来越差,我无数次疯狂想要回家看爸爸,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因为爸爸更希望我能打好球,我只能努力打好球来回报他,让他知道他女儿是最棒的!”最终,时年22岁的张淼首次同时斩获团体和单人金牌,然而这位年轻的“双金”冠军还来不及享受鲜花和掌声,就在赛后收到了父亲的噩耗。“在这之后,我基本上一比完赛就只想回家,因为大赛之前的闭关训练可能都会长达一两年。”

    目前,年仅30岁的张淼已经累计在各大赛事中获得79枚奖牌,一步步超越自己,在乒乓球台上打开了人生的天窗。在“三十而立”的年纪,她也开始考虑更多个人问题,“以前觉得,我这辈子只能打乒乓球,我确实是这样想的,只要祖国有需要,我会一直打下去。近两年开始有了一些其他的想法,想挑战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

    顶着世界冠军的光环,张淼经常受邀去高校、残联进行演讲。在她看来,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给别人带来正向的引导,这是比拿金牌更大的意义所在。张淼告诉记者,全运会结束之后,她会试着停下脚步,认真规划人生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但不论做什么,都不会放弃学习,各方面的学习”。

    放弃学业逐梦乒坛,曾是张淼青春期最大的遗憾。2015年,这个从小最害怕上体育课的女孩,正式成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领取大学毕业证的那天,张淼感觉自己很梦幻——“乒乓球给了我梦想中的一切!”

北交所来了
中国—东盟博览会打造“升级版”
我们向深圳学什么
拥军永远在路上
天长小学的“双减”实践
蒙芳:给残障学生“无差别”的爱
张淼:残奥会上“不屈的灵魂”
糖尿病治疗面临三大挑战
独立30年后,乌克兰依旧“悲情”
十年漫漫回国路,叙利亚工程师何时能再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