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科创板“群雄争霸”

苏州超越深圳、杭州、南京

郑扬波 《 人民周刊 》(

    7月22日,瑞可达和大全能源两家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当日也是科创板两周年的日子。

    2019年7月22日,随着第一批25只股票开始交易,科创板正式开市。两年间,科创板一共迎来了313家公司,首发募集资金总共为3858亿元,总市值达5.38万亿元。

    这313家公司都来自哪里?属于什么行业?从他们的分布中,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投资机会?

    江苏是最强科创板聚集地

    从行政地域分布来看,截至2021年8月1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江苏省(61家)、广东省(52家)、上海市(46家)、北京市(43家)、浙江省(27家)。江苏成最强科创板聚集地。

    意外的是,近年来的“网红城市”重庆,没有一家企业登陆科创板。而与重庆相邻的几个省份,则均在科创板中有所收获。其中,湖南省和四川省均有1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湖北和陕西分别拥有7家和6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贵州也成功实现零的突破,收获1家。

    实际上,重庆市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并不少。早在2017年4月14日,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OTC)科技创新板就已正式开板。

    此外,2020年7月22日,“智汇两江”创新研究院成立时,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志杰曾表示,希望未来3年培育一批科创型上市公司。

    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数量并不一定能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的科创和资本发展现状,但重庆市至今无一例成功登上科创板的现实,也令人感到有些遗憾。

    相比之下,两年来,科创板赛道上四川省的表现较为优异。从2020年4月成都先导上市起,到2021年8月,已有10家企业陆续登陆科创板。四川省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上已位列西部第一。

    据成都市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程桦介绍,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都是成都市推动科创企业上市的发力点。

    苏州成科创板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

    从城市方面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明显较其他区域多。尤其是在非直辖市中,苏州市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位列全国首位,超越深圳、杭州等一线、新一线城市,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同样是江苏省的重点城市,南京和苏州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上差距也不小。目前苏州的3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相比较之下,作为江苏省省会的南京,只有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从企业市值看,苏州的上市公司也“碾压”南京。截至2021年8月9日,上百亿元市值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苏州有11家,南京为1家。

    这或许仅仅是开始。“突破200家”是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认为可以作为苏州上市公司里程碑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此次科创板苏州取得的成绩,代表了苏州当前转型升级取得的良好进展,是苏州科技服务企业转型发展的良好成果。”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沈丹说。

    29家资产负债率超50%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以及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2021年第一季度数据,科创板资产负债率超过50%的企业有29家。

    单家公司来看,作为电源设备的电气风电,其资产负债率超过80%;神州细胞-U、利元亨、交控科技等10家公司也都超过了60%。排名从后往前看,66家资产负债率不到10%,包括计算机行业的宝兰德、医疗器械的赛科希德等。

    业内人士介绍,资产负债率过低也不是好事,说明资本没有充分有效地被用来获取收益,可能会错过投资机会。

    从投资回报率看,2021年一季报数据显示,超10%的企业有8家,其中6家是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是热景生物、东方生物、硕世生物、海尔生物、之江生物以及圣湘生物。最高的是热景生物,投资回报率高达57%。这比较符合医疗器械行业高收益的规律。

    两年的市场经验,对未来投资有什么启发

    就公司数量而言,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数量仅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7%。但科创板开市两年来,整体走势优于上证指数。其中一些个股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纳微科技于2021年6月上市,发行价8.07元/股,至8月10日,股价在97.6元,涨幅达1100%;美迪西,发行价41.5元/股,至8月10日,股价在511元,涨幅超过1100%。

    从行业来看,截至8月10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三大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占科创板所有企业数量的比重超过70%。根据所属申万行业二级分布,数量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专用设备(38家)、计算机应用(36家)、医疗器械(34家)、半导体(26家)以及化学制品(24家)。

    成都青铜天使投资总经理赵航接受采访时分析,医药与高科技,在前两年里是科创板股票的主导。未来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通信技术(如芯片、智能云科技等),以及锂电池、氢能源等新能源领域值得关注。

    (《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5期)

准确认识和把握“学史力行”
小店启动数字化“列车”
科创板“群雄争霸”
多地竞逐国家中心城市,谁是第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