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提升策略

《 人民周刊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晓霞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特色发展都是通过课程这一主要载体来实现的。对于学生培养、教师发展乃至学校发展而言,课程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力抓手。因此,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及首要任务就是抓课程教学,校长的第一要务和核心竞争力就是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和课程方案制定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对校长而言,课程领导力就是率领并引导教师制订与实施学校课程方案、督导检测课程教学质量并予以调适的能力;对教师而言,课程领导力就是率领并引导学生学习各学科课程的能力。校长与教师由于岗位职责不同,课程领导的对象不同,因而,课程领导力的具体指向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指向学校课程领导力,一个是指向学科课程领导力,本文主要聚焦校长课程领导力这一概念。

    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

    经过多年的校长岗位锻炼与思考研究,本人非常认同上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释义,即校长率领并引导教师制订与实施学校课程方案、督导检测课程教学质量并予以调适的能力,这是校长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一种综合能力。具体包括课程决策力、课程督导力、课程评判力、课程调适力四个核心要素。

    课程决策力。这是校长对于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能力。校长要依据国家的课程政策、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师资力量以及头脑中已有的课程理念率领并引导老师制订出学校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

    课程督导力。校长在率领并引导教师实施学校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以及目标达成度能够起到有效的督促引导作用。

    课程评判力。这是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判的能力。校长能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予以评估,引领学校课程发展方向。

    课程调适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予以及时调整或修正,以适切于学生发展需要,使课程方案和教学设计更科学合理。

    总之,决策力、督导力、评判力、调适力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是校长率领并引导教师进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一种综合能力体现。

    校长课程领导力如何形成

    在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校长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指向课程理论、课程政策等;行,指向课程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就是把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课程理念用以领导学校的课程实践活动。知行合一,是校长修炼课程领导力的必由之路和行动指南。

    知行合一,包括先知后行、行而后知两个阶段。先知后行,是将已有课程理论、课程政策知识转变为课程实践智慧,包括率领并引导老师制定与实施学校课程方案,并对课程方案和实施效果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有效性预判。行而后知,是在督导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审视和检验课程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适合于学生发展,包括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有关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形成课程智慧,用于率领并引导学校的课程实践。

    在“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需要一轮轮地验证学校的课程方案,精准地指导每一位老师的课程设计,不断地提升每一门课程的品质和质量,校长课程领导力也在率领并引导学校课程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中,在督导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在知行合一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主要通过以下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尤其语文、品德/政治、历史三门课程是国家统编教材,集合了国家团队或专业团队长期研究成果,学校没有必要弃之不顾而另行编制这些课程的校本教材,可以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上做文章,适当增补一些特色内容,具体包括:

    依据学校传统增补特色内容。例如,学校想成为传统文化特色校,就可以要求相关学科增设有关特色内容。比如,语文课和历史课,可以把国学经典融入语文和历史课程中,丰富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打上传统文化烙印,增强学校传统文化特色化办学底色;同时,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并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依据教师特长增设专题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根据学校教师的特长所在,增设专题内容,把教师所长变成学生专项技能加以训练。比如,语文教师擅长诗词,可以增设诗词格律知识,让学生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边学边创,把有关诗词的知识转变为写诗作词的能力。

    依据学生兴趣增补主题活动。校长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系统设计。比如,针对上述传统文化特色内容或专题内容,可以要求科任老师开展多样的主题活动,比如古诗文诵读活动等,以满足本校学生兴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校本课程体系化构建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丰富学校课程多样化的有力举措和保障,因此,校本课程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中。校长在率领并引导教师设计学校课程方案时,同样要根据学校特色、教师专长、学生兴趣合理规划校本课程门类、课时及其所占学校课程比重(20%左右为宜),一并列入学校课程总目录,形成校本课程体系,供师生选课参考。校本课程的开设要以保障质量为前提,宁缺毋滥。

    无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系统化构建,校长都要把特色化、专业化、个性化三方面诉求整合在学校课程方案中,丰富并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程教学有序化引导

    学校课程教学要有序开展,校长主要通过以下过程或环节发挥其率领并引导作用:制定课程方案→督导课程实施→课程达标测评→调整课程方案,周而复始,从而形成一个有效闭环。具体表现为:

    制订课程方案。开学前,校长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育人模式、师资力量,率领并引导课程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学校课程方案的制订,并开列校本课程目录。这是依据每位老师的专业特长及其校本课程开设意愿,经过校长和老师共同协商后拟定的课程,也可以是老师根据自身兴趣自主申报的校本课程,经过学校课程委员会审定后纳入学校课程总目录。

    督导课程实施。开课前,校长要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方案解读与课程实施培训;进入课程实施阶段,校长不仅要督导开课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还要组织老师听课观摩,交流互动,进行过程性评课及同行评价。

    课程达标测评。课程结束,校长要组织课程考核答辩。教师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课程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逐一陈述,学校课程委员会针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提问,教师答辩。每门课程都要现场答辩(精品课程可以提交书面考核报告),集体诊断,并给出优秀、合格、不合适三个评级。

    调整课程方案。包括学校课程方案和教师课程设计。校长要综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合格课程要求进一步完善,不合格课程要求授课教师整改,整改后还不达标予以撤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

    总之,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率领并引导教师建设并实施课程的能力,它不仅是校长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中美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比较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全力打造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做好新时代公安工作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核心价值观 创新传播方式研究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提升策略
创建防返贫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