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言论

《 人民周刊 》(

    中国经济展现光明前景

    李拯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中国以今年6%的底线增长目标,向世界表明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决心和信心。

    把6%作为底线增长目标,体现了一种底线管理思维,意义在于封住下限、不设上限,这就给经济增长托住了底,也为结构性改革留出了空间。敢于设置底线指标,这本身就体现了自信和底气;善于进行底线管理,则体现了娴熟的宏观调控艺术。因此,“6%以上”的增长目标充分考虑了必要与可能、已知优势和未知风险,是可行也是稳妥的,体现了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底线思维。

    就今年而言,实现“6%以上”的增长目标,我们有信心更有基础。今年1月至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增长50.1%;2月份电影票房122.65亿元,创造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强、活力足、后劲大,正如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两会部长通道上所言:我们能够有信心、有决心、有实力、有底气实现今年提出的目标任务。更应看到,“6%以上”不仅是一个总量目标,也有着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在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热议通过5G、人工智能等赋能千行百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要求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而且就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等提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将进一步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古人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6%的底线上取得更好成绩,为“十四五”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放眼长远,“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将行稳致远,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高云才

    粮丰农稳安天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沉甸甸的嘱托。“十三五”以来,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以上。截至2020年底,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民以食为天,粮为邦之本。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面积,一个作物一个作物抓实。今年,我国将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是巩固双季稻种植面积,确保去年增加的早稻种植面积不减少。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产量,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稳定粮食生产好形势,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政策,释放重农抓粮信号。构建保障机制,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今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产粮大县资金奖励规模增加,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保持稳定。统筹安排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包括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轮作休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生产救灾和植保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倾斜。

    为人民筑牢“健康长城”

    吴浩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时常伴随各种困难考验,其中传染病始终是重大威胁。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中国,为人民群众筑牢“健康长城”,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具体行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卫生健康工作第一步要迈准迈稳,就要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继续坚持预防为主,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医防协同,提高能力,夯实基础。

    首先,要按照“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的要求,把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时稳妥处置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其次,要改变“重治疗、轻预防”“重医院、轻社区”“重科研、轻现场”“重应急、轻日常”的观念做法,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再次,要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硬投入”,大力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发挥科技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最后,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健康卫生意识。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健康中国”未来可期。

    “疫苗民族主义”损人不利己

    严瑜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持续威胁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接种新冠疫苗成为各国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然而,就在这个当口,“疫苗民族主义”不断上演。一边是某些高收入国家囤积疫苗,一边是许多低收入国家“一剂难求”。更糟糕的是,个别西方媒体还为“疫苗民族主义”找借口,对全球抗疫局势大行破坏之事。

    所谓“疫苗民族主义”,从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是一些高收入国家政府与医药厂商签署协议,保证在为其他国家提供疫苗之前首先供应本国民众。这一看似无可厚非之举,实则充满自私自利的狭隘心思,极有可能将全球抗疫带回丛林法则时代。因为这些高收入国家订购的疫苗数量远超本国人口总数,造成的后果不仅是本国国内疫苗相对过剩,更使许多贫穷国家陷入无法及时获得新冠疫苗的困境之中。

    一直以来,中国坚定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坚定站在疫苗国际合作的“第一方阵”,坚定担当疫苗公平分配的“第一梯队”,用实际行动反对“疫苗民族主义”。中国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承诺首批提供1000万剂疫苗,明确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如今,中国已经并正在无偿向69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同时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中国还响应联合国号召,向各国维和人员捐赠疫苗。唯有各国共同抵制“疫苗民族主义”,促进疫苗的公平合理分配,尤其是实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分配,才能赢得战胜疫情的最终胜利。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摒弃“疫苗民族主义”,消除“免疫鸿沟”,人类方能携手战胜病毒,共建美好家园。

    运用高新科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朱鸿亮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运用高新科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能够更好发挥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运用高新科技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让文物资源活起来,需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着力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在文物管理方面,可以利用高清影像获取等技术手段,对文物的空间、纹理信息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文物的永久性数字化保存,为文物研究、修复、利用等提供基础性数据。

    运用高新科技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合理适度利用文物资源,需要强化高新科技支撑。一是打造文物展陈新样态,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通过云展览、云直播、云考古等手段,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多维度展示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加便捷、如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二是紧扣时代主题,深挖文物蕴含的丰富精神意蕴,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制作并推出体现中华文明精髓、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学、短视频、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展现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三是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通过开展常态化直播等活动,搭建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度,普及考古知识和研究成果,讲述文物故事、传播历史知识,提供高质量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具有借鉴意义

    杨李喆

    近来,在北京市多个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的总咨询台、窗口等位置,陆续出现了一些标识牌,上面赫然写着“办不成事”等一些字样。它们是办事机构针对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所开辟的专门渠道。有了它们,市民办事遇到的难点堵点,就都有了“出口”。

    据悉,所谓“办不成事”,指的是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受理、成功审批,或群众多次来大厅未能解决问题等有关情况。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根据其职能设定,可以直接向工作人员提出问题和建议,工作人员会将问题细致记录并通过北京市统一的系统反映给相关部门。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就需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唯有各级机关及工作人员将“办不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此转变为“办得成的事”,才能够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值得点赞的还有就是能够“办成事”。一方面其背后有着一支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办不成事”问题处理小组;另一方面也有着完备的工作机制,如,昌平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理专员会对提交的“办不成事”反馈单进行汇总分析、追根溯源,形成工单派发给有关部门限期整改。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拉近的是民心。有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一则,群众就有了倾诉或者寻求权威答案的地方,就能让群众办事心里有底;二则,也有利于借机听取群众的意见,对于有关问题更可以实现“未诉先办”;三则,更可以借此实现自我监督,以此提升政务服务的水平。“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创新政务服务的有益之举,值得点赞与借鉴。

    “流量明星”入教辅不是寓教于乐

    贾亮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一些中小学的试卷和教辅上都出现流量明星的身影,涉及语文、英语、政治等多个学科。在令学生望而生厌的教辅材料中发现流量明星的名字,无异于在茫茫无际的枯燥题海中看到一条小鱼,学生没准会产生一丝兴奋,调节一下疲惫的神经。但流量明星被揉进各类题目,不排除编著者“夹带私货”的个人偏好。

    其实,能否进入教辅材料,那些流量明星也许并不在乎,教辅书的出版者也许觉得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关心教育的人必须在乎。教辅书中塞进明星,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刷流量现象。

    公众对流量明星进教辅心有疑虑乃至不满,首先正是担心此举会加剧中小学生的追星情结。教辅材料虽非教育部门审定的正规教科书,不是学校老师必须教授的课堂知识,但广大中小学生为了提高成绩几乎无人不用。不得不说,教辅材料不仅是提升和巩固课内知识的书,也应该是教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传递正确价值观的书。流量明星能进教辅吗?能承担教育的重任吗?千万别让孩子们把一道道题目做对了,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把人生路走错了。

    学校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学生也有适度娱乐、喜欢明星的权利,但这一切都要有度,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教辅编写者可以有个人喜好,社会机构追求利润也没错,但编写者将个人喜好带进教辅,出版机构刻意迎合某些价值取向,让明星符号无所不在,就很不妥了。

    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小学生该学习的明星,怎样才能让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最该解决的问题。别有意无意地让“流星抢了恒星的C位”!

    “神医”违背祖训,到底卖的啥药

    殷呈悦

    “经过一个月的考虑,我作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祖传的秘方无偿捐献出去……”近日,一则集合了多名“神医”语录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约40名各路“神医”,纷纷称经深思熟虑后,违背祖训,将治病的“祖传秘方”贡献出来。据报道,“神医”之一的张文荣确实是一名中医。3月9日,张文荣坐诊的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发布声明,称张文荣所有的宣传广告信息与医院无关,并免去其荣誉院长的职务。

    在网络流传的“神医”视频里,张文荣出镜率颇高,在不同的场合,着不同服装,宣称从曾祖父开始,一家几代专门治疗一体多病、腰突病、心脏病等疾病。单看张文荣等“神医”的讲述,加上年近古稀的高龄、救民济世的架势、愁苦焦虑的神色,还真容易让人对治病“秘方”信以为真。据张文荣回应,他所说的都是编导设计的台词。不论台前的出镜“神医”,还是幕后的制作团队,如此利欲熏心,既不讲道德,也涉嫌虚假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报道称,相关部门曾在2017年针对电视“神医广告”现象,公布了13个被查处的典型案例。其中一些“神医”在电视上收手后转战网络平台。在此次“神医宇宙”的视频中,就能重见他们的“高超演技”。曾被官方曝光过的“缺德艺人”,为什么能顺利重操旧业?面对完整的“神药”制假流程,不能止于揭穿镜头前的江湖骗子,也不能只是一家医院辞退失德医生,还得查出幕后的始作俑者和利益相关人,真正对“神医诈骗”产生震慑“疗效”,不能任由这些“神医”四处“坐堂”。

    同样的画风卖的是不同的“神药”,不同的“神医”其实真的违背了同一个祖训,不是所谓“秘方不能外传”的祖训,而是“良心不能失传”的祖训。

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