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一座城与一个人

徐廷华 《 人民周刊 》(

    我心中有一座城,那是淮安古城;我心中有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总理。我常常将这座城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每天有多少人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此仰慕这座城——在他的故居前漫步沉思,在他的雕塑前留影纪念,在他留下的史迹中,遥想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城因人而日日生辉,人因城而月月有情。

    尽管淮安历史上曾诞生过淮阴侯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览尽淮安史志,章章节节,可谓人文荟萃。可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心中更多记住的却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周恩来。史书记之,影视播之,口耳传之。这个名字写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壮大的辉煌史册中;这个名字融入每个人殷红的血脉。

    周恩来自1910年随伯父离开淮安去奉天(今辽宁沈阳)读书,继而求学天津南开学校、留学日本、法国,回国后从事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他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没能再回过生他养他的故乡热土。

    “梦中屡迷返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外出的游子,谁不怀念故乡?只在故乡生活了12年的周恩来,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同样萦绕惦记,一往情深,几回闪现在他梦境里。儿时和伙伴们爬镇淮楼放风筝的往事,陪伴童年生活的老宅里的那些物件……这一切都如雕刻般镌在他的记忆里。1941年周恩来在重庆的一次演讲中说:“……母亲冷落的坟地还在敌占区,我是多么希望能回家乡去清扫坟地上的落叶。”言语间溢满一种乡恋。五年后,抗战胜利了,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梅园新村,这儿离他的故乡很近很近,是可以回去看看母亲的墓地、扫一扫墓旁的落叶的。可是在那刀光剑影的白色恐怖岁月里,周恩来心中只想着革命,他仍然没有想到要回故乡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每遇上机会,周恩来在会议的间隙,总会向从故乡来京开会的代表详细询问家乡的情况,语殷殷,情切切,嘘寒问暖,问到深情处,听到家乡的变化,他发出无限感慨,乐呵呵地说:“我也多想回去看一看呢。12岁离开,这一别都五十年了。”

    半个多世纪中,周恩来只“回”过一次故乡。在周恩来纪念馆,我听解说员深情地介绍。那是1959年1月周恩来出访回国落脚广州,第二天从广州飞回北京途中,飞机快到淮安上空时,驾驶员突然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平稳地盘旋了三圈,让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看一看故乡。就这样,周恩来贴着舷窗俯瞰,看到了阳光下久别的淮安,遇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淮安变化不大,大运河、宝塔、镇淮楼都还在,只有南大门好像变宽了……”

    这就是一代伟人周恩来唯一一次亲眼看到故乡,不是零距离的接触,不是全方位的视察。这就是咱们那日理国家事、统管国家的一国总理啊!

    如今,驸马巷故居还存有周恩来儿时写字的小方桌、一棵百年的蜡梅树,还有院子里那一口清澈的深井……可是,咱们的周总理永远不会回来了。

    听到这里,我抑制不住感情的潮水,双眼湿润了。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故乡永远都是深情回望的方向。六十六年没有回故乡一次的周总理,心中孕育的是一个更大的故乡,那就是要让中国的老百姓看到自己变化的故乡。他的故乡在人民的心中。而在人民心里的周总理,同样是“化作总理身千亿,活在人民心田中”。

冬日晒太阳 调畅一身气血
冬季护肤,补水保湿是关键
毛泽东:餐饮节约上的家国情怀
古人“玩”雪雅趣
先生讲“字”
何香凝的画家朋友圈
一座城与一个人
新年,栽种一弯笑容
贵州最高处
腊前风物已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