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心倾听珙桐花开的声音

本刊记者 钱敏 《 人民周刊 》(

    前不久,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微电影《珙桐花开》,获得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集展示展播活动视频类全国唯一特等奖。

    这是小凉山彝区首部反映大龄低年级学生成长蜕变的脱贫攻坚公益微电影。影片中,故事主人公阿依、曲子等人都是年龄偏大的彝族女童,在偏僻的大山深处,由于种种原因,在适龄时没能及时入学,十几岁才上小学一年级。在班上,像阿依这样的大龄学生容易遭受歧视。同时,受家庭和风俗影响,他们还极有可能中途辍学,早早成家,提前步入社会。

    纪检监察机关下派扶贫干部深入调研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为了给这些起步晚的孩子一个“弯道超越”的机会,也为了让他们拥有一个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在各级领导关心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专门就大龄低年级学生摸排和“防辍保学”工作作出安排。

    2019年7月,首期“桐华培优班”在碧桂园职业中学开班;2020年春天,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等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桐华培优班”向“桐华学校”拓展;2020年暑假,“桐华夏令营”在马边由点到面开办。大山里这群特殊的孩子迎来新的春天。

    只要想上学,永远都不怕晚

    影片里,孩子们口中的“陈叔叔”真名叫陈劲松,他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挂职扶贫干部、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2018年7月,他从首都北京来到西南大山深处。

    当年冬天,陈劲松第一次来到全县最偏远的村庄——民主乡小谷溪村。从县城开车过去,需将近两个半小时。村里的8个组,很多通组路都还没有硬化。当时,陈劲松到一个偏远组的孩子家里走访,走了两个小时山路——因为路上满是泥泞,连越野车都开不上去。

    在村小的教室里,陈劲松发现了上小学一年级的15岁的立古曲子。她和比自己小五六岁的弟弟妹妹一起,坐在同一个教室上课。陈劲松记得,当立古曲子看见他们一行人的时候,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我当时挺吃惊,以为她是别的班、高年级的同学在这里。后来老师悄悄跟我说,曲子爸爸在外面打工,妈妈要照顾她和另外5个弟弟妹妹,而从家里到学校要走两个小时,妈妈不可能每天都送她上学,她只有等到弟弟妹妹都能自己走路了,才能跟弟弟妹妹一起上一年级。”吃惊之余,陈劲松更多的是感动。

    “你要勇敢地抬起头,千万不要不好意思,我觉得你挺了不起!”陈劲松佩服立古曲子有勇气和比自己小那么多的弟弟妹妹坐在同一个教室上学,学习成绩还在班里数一数二。

    “只要你想上学,永远都不怕晚。”陈劲松说,虽然立古曲子的年龄比其他同学大,但更成熟,比弟弟妹妹更容易考出好成绩。

    从小谷溪村回来,想到自己13岁的儿子在城市里已经念初中,陈劲松再也坐不住了。他及时向领导汇报、与教育部门同志沟通,说这些孩子虽然上学晚,但并不是天生的差生,应该多帮一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想办法把他们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事情很快有了进展。在教育局的组织下,县城最好的小学民建小学等很多老师在不考虑报酬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参与。“让最好的老师教最困难的学生”,挤出碧桂园职业中学的教室和宿舍等资源,在2019年暑假先办了一个月的试点班,名字叫作“桐华培优班”。

    “桐华培优班”是马边孩子的“童话班”

    为什么取名“桐华”?陈劲松是这样解释的:“桐华”是用马边的“珙桐花”命名的。珙桐花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全国仅四川、湖北很小一片区域有这种花,可以说是马边的象征,是马边的吉祥花。它生长在马边海拔最高的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每年四五月开花,虽然开得晚,但它非常纯洁、非常美丽,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陈劲松将大龄低年级孩子比作珙桐花,之所以叫“桐华”,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缺少的花朵。“他们是怎样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偏远乡村。这些地方的孩子以前因为交通不便、家里条件困难,因为家里孩子多,可能有五六个、七八个甚至十个,加上父母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错过了上学的最佳年龄。本来城区孩子6周岁上小学,乡下7周岁上小学,但这些孩子上学的年龄要晚得多,有的11岁上小学一年级,有的甚至15岁才上小学一年级。”

    珙桐花开,虽晚犹盛。他希望“桐华班”的孩子能像珙桐花一样盛开。

    首期“桐华培优班”一共有28个同学参加培训,全都是11—16岁还在三年级以下上学的同学。“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一半左右的同学跳级升学。我们实事求是考虑到了他们上学虽晚但年龄偏大、心智相对成熟的特点,同时也考虑了基础、学习态度、行为习惯、自制力和潜能等。”陈劲松说。

    “他们跳级以后到底能不能跟得上?要是跟不上,可能我们好心办了坏事。”开设“桐华班”是一种创新之举,到底能否行得通,陈劲松心里一开始也没底。

    “有的同学跳级以后确实会面临更多困难,他本来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信心足,结果我们想给他压点担子,最后他一跳,发现自己学习成绩不行了,他就可能会辍学。”这点是陈劲松尤为担心的。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绞尽脑汁,自己编教材,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学习基础,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仅如此,还推出了考试评估制度,究竟跳不跳级,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同时,还充分征求家长和学生本人的意见。

    最终,有一半左右的同学跳级。“跳级的不少同学成绩能稳住,个别特别优秀的同学跳级以后,还能在班级甚至年级名列前茅。所有参加‘桐华培优班’的同学,精神状态、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很多同学没有跳级,但自信心、集体意识等都明显增强,有的还担任了班干部。”陈劲松说,“‘桐华培优班’是我们马边孩子的‘童话班’,也是所有关心教育的人的‘梦想班’。”

    孩子有希望,才真正有希望

    2019年暑假,陈劲松母校北大的博士硕士师弟师妹到马边志愿支教服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励志教育。在一堂关于“梦想”的互动课上,志愿者请每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职业理想。

    这28位同学,除一位写想当明星外,其他同学写的都是当老师、当医生、当解放军、当科学家……“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别人的职业”,孩子们的选择让陈劲松倍感欣慰。

    “桐华培优班”的本意是“防辍保学”,是防止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路上掉队、离开学校,但陈劲松并不满足于此。他说:“这个班真正的本意,是帮助我们县里最努力、最优秀的孩子更好更快地成长。”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孩子能完成义务教育就已经不错了,但陈劲松的目标绝非止步于此。“‘桐华培优班’象征着自立自强、不等不靠、敢于追梦、永不自满的精神。”陈劲松希望“桐华班”的同学不放弃梦想,无论上职业中学学门技术,还是上高中,甚至上大学。他说,有梦想谁都可以了不起,即便“桐华班”的孩子自己上不了大学,但他们的孩子肯定会有更多机会实现梦想。

    孩子们追梦的故事让人感动,于是更多人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帮助他们圆梦。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投入定点帮扶资金,支持马边常态化开办“桐华培优班”;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活水计划”把马边纳入首批试点县,筹集社会捐赠资金持续支持包括“桐华培优班”、关爱留守儿童的“桐华夏令营”、奖励资助优秀师生外出研学的“桐华行知路”在内的“桐华扶智行动”;纪检监察系统、中旅集团、东西部扶贫协作马边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省内对口援彝的峨眉山市,还有很多爱心人士,都纷纷伸出援手……陈劲松说,大家都是扶贫人,打赢脱贫攻坚战靠的是组织的力量、集体的力量,个人是渺小的,但团结起来的组织力量很强大。

    马边县定点帮扶办干部洪阳茜因为工作关系,平时和陈劲松接触颇多。她说:“两年多来,和陈书记因工作而建立的工作群至少50个,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都是为马边对接资源等帮扶事项而建。在陈书记的公文包里,工作台账从不离身,经常带个笔记本电脑,有急活时,下乡车上都还在改稿子。

    “‘梦里不知身是客’,我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是马边的‘外乡人’。”周末和节假日,陈劲松也基本都在马边,且多半是在下乡走访群众、现场解决问题或者回访学生的路上。“桐华班”学生阿培阿黑在陈劲松上门回访时曾经说过一句话,让陈劲松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可辜负——“陈叔叔,你答应过要来家里看我们,你做到了,你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扶贫的本质是改变人。脱贫攻坚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让曾经不敢有梦的人都有梦可想、能梦想成真;新时代的阳光照亮了彝区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陈劲松说,珙桐花开虽晚,但生命力顽强,向阳生长,一样会在春风中绽放。

“十四五”,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
成都打出“公园城市”牌
独立学院踏上新舞台
“工人院士”罗昭强
让自闭症孩子开口说“画”
逆流而上CBA
用心倾听珙桐花开的声音
走进“京师第一会馆”
“三师”助企展现婺城担当
“盛京义勇”凡人微光比肩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