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周永开:党是一生的追随

本刊综合 《 人民周刊 》(

    一排斑嘴鸭,掠过天际。每年春夏,它们离开南亚次大陆,飞越喜马拉雅山,在四川境内停留。斑嘴鸭羽翼之下,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峦叠嶂、绿树葱茏,呈现一派盎然生机——一位老纪检监察干部种下的“清风林”和整片森林融为一体,共同守护着长江上游重要的水系。

    这位老人叫周永开,今年92岁。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授予周永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周永开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在细微中显担当、在平凡中见伟大。

    “你给群众一碗水,他们还你一桶蜜”

    1945年初秋,黎明前的夜幕下,现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后山。彼时,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启蒙和指引下,面对着巍峨的青山,注视着鲜艳的党旗,悄然且肃穆,庄重又激动。17岁的周永开握指成拳,在川北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王朴庵领誓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特殊环境下,尽管宣誓者刻意压低了声音,但那澎湃着的激情萦绕在周永开的日后岁月。“那个场景始终就在眼前。党旗真红!感觉血液都要燃烧起来。我感觉我从来没有那时那样高兴,我做梦都想加入共产党!”说到入党,周永开的情绪有些激动。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周永开曾先后任中共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

    20世纪50年代末,滥砍滥伐造成原巴中县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县委决定大栽生长期短的巴茅草作燃料,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周永开负责落实。他每天上山下乡,发动老百姓不要滥砍滥伐。“下雨天路滑得不得了,只有穿草鞋。天天跑田坎,跑烂了10多双草鞋。”他因此得名“草鞋书记”。

    “要做群众的模范”,这个朴素的初心让周永开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坦然面对,信念不变。“那时生活困难,老百姓在河里捞到鱼,舍不得自己吃,却要喊我们吃。”周永开说,“你给群众一碗水,他们还你一桶蜜,这就是我们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离休后,周永开家住达州,但每年都要到机关、乡下,到村委会、学校讲授党课。“一两个小时不歇气,语言活泼生动,几乎没一句重复的话,大家都听得来劲。”化成小学校长邓多清说。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要把绿色还给大山”

    1991年,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区纪委书记任上离休。如何再为老百姓做点事?他把目光投向万源市花萼山。

    花萼山是川东北最高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大巴山动植物基因库”。花萼山项家坪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大得依然记得,1993年11月的一天,大雪封山,晚上11时,海拔2300米的山梁上传来呼喊声,黑夜中5个人艰难跋涉,一人一拐,为首的老者满头雪花。

    “那是我首次上山,花了整整一天。”周永开告诉记者,上山前,他想的是能否在山上搞旅游。结果,山里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因为穷,当地人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生态破坏严重。”

    “要把绿色还给大山。”周永开植树护林的想法日益强烈。第二年,他花费数万元积蓄购买了一批树苗,在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带着两位退休干部职工踏上保护花萼山的征程。

    1995年初,为了对山上冬季资源再一次摸底,他带着一名向导徒步穿越花萼山,途经国家梁、小窝凼等险要之地,不小心深陷在积雪中动弹不得,被发现送医后经过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

    “我找拐杖准备下床时,感觉杖底与以前不一样,提起一看,多了一颗防滑铁钉。”谈起这件事,周永开依然激动,“那些年,我的19根拐杖上都有老百姓悄悄钉上的防滑钉。这是群众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期盼我再上山去!”群众的目光,是周永开不竭的动力。从此,他便常年在山林间穿行,播撒绿色的希望。

    “莫砍树,不打猎,为了子孙后代要保护好山林。”周永开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村,苦口婆心宣传。山上条件艰苦,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虽然时常感冒咳嗽、腰酸背痛,但周永开仍然坚持着。在他的带领下,项能奎等5位村民加入护林行列,成为义务护林员。

    2006年,年近八旬的周永开仍然坚持拄着拐杖上山巡护。“一天清晨,我独自到野外巡护,一不小心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头部触地动弹不得,连呼救的力气也没有。”周永开说,因为他长期在山上居住,与村民蒋大兵家的大白狗建立了深厚感情,“正是大白狗发现我倒地后不停嚎叫,引起村民警觉,大家才找到了我。”

    伤情危重,村民将周永开紧急送医,并转往达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才基本康复。“住院时,他念叨的都是花萼山和山上的人们。”老伴吴应明说,病情稍有好转,他就硬撑着身子又上山了。

    20多年里,周永开多次受伤,却从没想过放弃。

    周永开的苦心有了回报,保护山林逐渐成为大多数村民的习惯,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2007年,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花萼山的野生萼贝品质一流,能否人工种植?周永开买来萼贝种子,找到村民李如银,“老李,你先试种。我联系了陕西一家中药材种植基地,你去学,费用不用操心。”

    几年后,初见成效。当听说小小一颗萼贝能卖近10元,周永开有了信心,“要帮村民把萼贝发展成挂帅的药材。”如今的项家坪村,成立了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萼贝年产值数百万元。

    “做人要像蜡梅,把清香留在天地间”

    除了保护花萼山的生态,他还做了许多事——保护野生蜡梅,将蜡梅申请为达州市花;拍摄《巴山教魂》《血战万源》教育纪录片,推动中小学生学习红军精神;成立巴渠共运友好学校联谊会,设立奖学金,用革命精神对孩子们进行教育。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接济,早已数不清次数。每次上山前,他还要动员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

    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化成小学、奇章中学,周永开还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现已颁发17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8.9万余元。2018年,他再次捐赠奖学金10万元。

    对群众慷慨解囊,对自己却很吝啬。多年来,周永开生活俭朴、省吃俭用,没给老伴买过一件首饰,没给儿女送过一件礼物。家里人都知道,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儿的老革命,几乎将他的全部家当用在了他一生追随的革命事业上。

    至今,周永开还住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分配的住房里,仅有的一部小电视和一台挂机空调,才使房间里有了点现代感。屋里最多的是书,老两口从不给自己添置家具。

    “其实,爷爷是有机会换房的。”孙女周婧回忆,2005年,市里搞政策性集资建房,“论资历和职级,爷爷可以第一个选,但他说:我退出,年轻同志就有机会。”几十年来,周永开以身作则,树立优良家风,不为家人谋私利。周婧介绍说:“每到年终,爷爷都要问我,‘你今年为群众做了几件好事?’”

    “每年初,周永开都要把家人召集起来开会,作总结表彰。”市纪委退休干部杨祚德同周永开在一个退休支部,他告诉记者,“周永开在会上提要求讲纪律,表现好的,颁奖,这个奖叫‘家魂奖’。”

    如今,周永开还不时梦回花萼山。“那里野生蜡梅连片成林,隆冬季节傲霜斗雪,在悬崖、峡谷怒放。”酷爱蜡梅的周永开说,“做人要像蜡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以鲜艳的颜色吸引人、讨好人,只愿散发清香,留在天地之间。”

    “由己及人方能由己及天下”

    对于金钱的认识,周永开比其他大部分人的确更豁达。这其中,年龄也许占了一部分原因,但绝不是全部。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

    护山养林时买树苗、给学校配备发电机、帮村里出资修路、资助贫困学生……这个捐了不知多少钱的老人,如今住的是60平方米的老房子。环顾四周,上白下绿的粉刷是20世纪标配。沙发是老式的,因为皮革破损,上面铺了一张床单。案几上放着毛泽东塑像。其他家具是儿女们淘汰不用搬来的,平添了些许沧桑。

    2019年7月,周永开没有和家人商量,交了一笔特殊党费,一共10万元。周永开说:“由己及人方能由己及天下。”

    “我们是在很多记者集中来家里采访时才知道这回事儿,没人感到惊讶。”周婧说,在爷爷退休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家人的不理解早在他的感化下,慢慢变成了支持。

    在家人眼里,周永开是一个“没有小家概念的人”。周婧说:“他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进行言传身教。”当时周婧还在万源做公安工作,有一次爷孙俩同上花萼山,“山上没有路,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走。但他对山里的情况非常熟悉,家家户户都欢迎他。也是那时,他教会我和老百姓打交道要用心。”

    周永开家中有20多人,其中10人是共产党员。对家人和后辈,周永开要求严格。8年前,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家魂奖”,每年评奖一次,每次评选一人,在家庭成员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首先要是共产党员且坚定不移跟党走,其次还要在工作中是先进,并且为社会做了公益事业的,才能得这个奖。”周永开说。

    回顾周永开一路走来的路,无一不印证了他所说的那一句“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周永开:党是一生的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