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海水稻丰收,中国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本刊记者 钱敏 《 人民周刊 》(

    11月11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0年会演讲中表示,今年我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据介绍,“十三五”以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产量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左右,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安全标准线。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而粮食安全少不了水稻的功劳。中研普华产业研究报告《2019—2025年中国水稻种植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居于主导地位。在过去30年中,稻谷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0%左右。

    近年来,水稻家族又迎来了新的成员——海水稻。

    海水稻亩产普遍超过了300公斤

    金秋十月,全国多地传来海水稻丰收的喜讯。

    《光明日报》报道,辽宁盘锦,辽河入海口,中国最北海岸线的这片退海之地,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6‰耐盐碱海水稻试种成功,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

    新华社消息,内蒙古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海水稻平均亩产再破500公斤。经专家测评,在pH值8.8至9.2、盐度含量5‰至6‰的土地上,海水稻平均亩产达533.95公斤。

    《齐鲁晚报》报道,山东潍坊,袁隆平海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完成产量测评,5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625.3公斤,较去年每亩增产100公斤。

    ……

    本刊记者从袁隆平团队处获悉,目前海水稻已经在内蒙古兴安盟,黑龙江肇源,吉林大安,山东东营,江苏盐城、南通,海南文昌,广西北海等多地试种。经测产,今年试种的海水稻亩产均超过300公斤,部分地区亩产超过500公斤。即便是海水倒灌农田、盐度平均值达到6‰的严苛条件下,海水稻亩产仍达到320公斤。

    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使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升到1000公斤以上,不仅帮助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然而,年近九旬的他并没有停止“追梦”的脚步。2018年4月14日,88岁高龄的他在海南三亚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现在压力很大,有两件事一定要做好。”他口中的两件事,一件是“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另一件就是“耐盐碱海水稻的培育”。

    早在2012年,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袁隆平带领团队到达山东青岛,开始进行海水稻品种的研发选育。从2016年起,袁隆平团队开始着手海水杂交稻的研究。第二年,团队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小面积测产中,最高亩产折合620公斤。到2019年,在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共种植海水稻材料近两万亩。

    海水稻也可在盐碱地生长

    海水稻,顾名思义,是指能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常识告诉我们,海水是咸的,通常呈弱碱性。能在海水中生长,意味着海水稻具有优良的抗盐碱性。当然,海水稻只是对耐盐碱水稻的一种通俗化表述,并不意味着它只能在沿海地区种植,在其他土地盐碱化的地区同样可以种植并收获。

    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这在多年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曾几何时,优秀共产党员干部焦裕禄带领老百姓在河南兰考的盐碱地上种庄稼,一次又一次失败,抱憾离世。时至今日,成片成片的沿海滩涂上,寸草不生的景象也早已成为人们固有的印象。

    将荒漠变良田,这无疑是一大创举。可是,在“咸水”里种出来的海水稻口感如何?经济效益又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请教了袁隆平团队。

    根据回应,海水稻的口感和普通水稻差不多,具体由品种特性决定,目前袁隆平团队已培育出多种优质品种。

    “吃起来很有嚼劲儿,而且慢慢尝慢慢品,就能吃到米香,特别是回味起来很甘甜,我觉得比现在我们市面上吃到的大米都要好吃。”2017年秋,首茬海水稻在青岛开镰,青岛电视台记者曹岳现场试吃时这样描绘。不仅不咸,而且很香,这样的口感或许出乎很多人意料。

    经济效益方面,袁隆平团队认为,我国内地丘陵地区许多稻田难以适应机械化栽培,生产成本较高,而盐碱地一般是在广阔的平原地区,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成本较低。“每亩有200公斤稻谷作为成本就足够,所以海水稻种植效益高。”

    同时,海水稻的产量与品种有很大关系。据袁隆平团队介绍,OH8、NYJ7011、越69、LP1905等海水稻品种在6‰盐度土壤条件下,能够比较正常地生长,产量可达每亩300—500公斤。而一般品种则生长迟缓,发育受阻,器官退化,产量一般在每亩100公斤以下,或者植株枯萎不结实。

    推广1亿亩即可养活7000万人

    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海水稻进行测产”与“‘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等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相提并论,对海水稻研究给予高度评价,提出殷切希望。

    “利用包括盐碱地在内的边际土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新途径。”在袁隆平团队看来,杂交海水稻应用意义重大——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占据大量耕地,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近15亿亩,覆盖全国17个省份,且耕地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盐碱地80%处于荒芜状态。

    加强海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和扩大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雨水资源较为丰富,近期可用于海水稻种植的盐碱地面积达2亿亩,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尽管试验基地条件简陋、人力财力欠缺,开展耐盐研究难度比较大,尽管海水稻研究与应用属于新兴学科与产业,体系和平台建设还在完善之中,方法和技术也需要靠自身不断摸索,但谈及海水稻的前景,袁隆平团队充满信心。据其分析,海水稻新品种亩产为300公斤以上,如在盐碱地辐射推广1亿亩,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以上,相当于湖南全省的粮食产量,可养活7000万人。

    而在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稻生产常常受到盐碱胁迫危害,其中东南亚国家每年有上千万亩适合水稻种植的土地由于盐碱化而不得不放弃耕种。开展海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能有效解决越南、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海水入侵造成的稻谷失收问题。

    “海水稻从青岛起航,今年在青岛、潍坊等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全国总计推广海水稻10万亩,开展盐碱地改造100万亩,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的盐碱地改造项目,为带动全国改造1亿亩打下坚实的基础。”6月5日,2020年海水稻全国联合插秧活动上,袁隆平院士的致辞言犹在耳。从插秧到收获,袁隆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大运河:流动的经济命脉,不灭的文化符号
从“你吃了吗”到“你瘦了”
全面小康,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教育应该如何“评价”
刘永好:打造世界的“亚布力”
海水稻丰收,中国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好戏多磨《鸭儿嫂》
国货正当“潮”
马拉多纳:一代球王悲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