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双周言论

《 人民周刊 》(

    新版“禁塑令”值得期待

    王庆峰

    不久前,一组探险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潜水至10927米处,发现了一个塑料垃圾,“白色污染”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2008年“限塑令”已推广10余年,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对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已然出现了一定的脱节滞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是时候升级“限塑令”了!

    “明年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话题上了热搜。日前,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自明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由“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这次通知有几个显著亮点。

    一是突出系统性。众所周知,2008年“限塑令”主要是针对流通使用环节,对塑料袋明码标价,鼓励消费者自带包装袋。而这次《通知》提出,“明年起全国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不仅聚焦于使用环节,也关注到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

    二是强调有序性。塑料制品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次“禁塑令”,没有不顾实际情况搞“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大家的实际生活需要,比如考虑到生鲜、熟食特点,“暂不禁止连卷袋、保鲜袋和垃圾袋”;虽然禁止一次性塑料吸管,“但是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自带的吸管暂不禁止”……多个“留白”,增加了政策实用性,有利于“禁塑令”推进落实。

    三是更有针对性。这次的“禁塑令”,不仅在零售业、餐饮业方面持续发力,而且扩大到“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体现出了有的放矢。时下,随着经济形态变化,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等已成为塑料制品使用重灾区,但监管却没有形成覆盖。这次点到了外卖领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相对来说,线下餐饮模式好改进,电商、快递等线上模式,仍需要时间探索新模式。

    塑料污染防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需要营造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共抓共治的良好氛围。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来说,要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自觉贯彻相关政策,拿出一批可以形成替代作用的成熟方案;对消费者而言,也要自觉参与到“减塑”中去,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自觉使用可循环产品,对“过度包装”等现象说不,整治工作将取得更好成效。

    揭穿美国“三无”政客的真面目

    新华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美国政客,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政,一再在“秀下限”的路上狂奔,卖力地向世人展示他们的“三无”形象。

    他们做人失德无底线。为甩脱美国国内对其抗疫不力等问题的指责,为实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他们不知疲倦地编造种种谎言转移视线,恶意丑化中国,误导国际舆论。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日前发表涉华讲话,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制度进行疯狂攻击,对中国内外政策进行无端指责,其言论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是美国政府高官近期密集炮制涉华政治谎言的“大杂烩”。

    他们为政荒谬无下限。他们把强权当作公理,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为无物,以莫须有的理由要求他国限时关闭驻美领事馆,令国际社会愕然。他们无视本国民众的生命和健康,打压科学界人士,用谎言和反智言行误导民众,导致美国创下全球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量“双第一”。他们“甩锅”抗疫不力责任,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却大言不惭自称美国是“全球抗疫的领导者”。

    他们搞乱世界无极限。截留欧洲国家的抗疫物资,企图独占他国新冠疫苗研究成果,霸道做法令国际社会瞠目结舌,被德国舆论斥为“海盗行为”。在全球治理业已存在巨大赤字的情况下,作为最大发达国家的美国,放弃承担应负的国际责任,一再“退群”毁约,令许多事关全球福祉的议题得不到有效应对,令国际社会忧心、寒心。

    无底线、无下限、无极限——“三无”美国政客已把自身钉在历史与人心的耻辱柱上。然而人心不可欺,人间正道不可违。美国许多网民留言表示,对这些美国政客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他们任性透支美国外交信用,令许多主流舆论感到忧虑,《华盛顿邮报》批评美国一些政客“在外交政策上已毫无诚信可言”。

    孩子不是功利主义的工具

    范荣

    近段时间,各路“神童”频现网络。有人号称日均写诗2000首,有人号称“5岁开飞机、8岁上大学”,还有人短短一年从“科研小白”直接变身专家写论文拿大奖……“年少有为”引无数网友竞折腰,也招致广泛质疑。

    “神童”故事古已有之。但近些年,随着社交网络发达,绝技傍身的“神童”似乎越来越多,而且神得离谱,挑战常识。我们不否认确有天资聪颖者,但对那些超常规的所谓“履历”,应当保持必要的审慎和理性。太多事实证明,“神童”之“神”,多是人为操纵。

    包装“神童”,说到底还是家长焦虑心态的现实投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是许多家长的期许。只是,当一大堆家长都想方设法地抢跑,那就无异于展开了一场拔苗助长的“竞赛”。“你神我更神”的故事听多了,更多家长都不免触动,“剧场效应”也就随之出现:有人抢跑,更多人抢跑,最后所有人都不得不提前起跑。结果不仅是教育资源被过度消耗,也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凡事求速成”“出名要趁早”的浮躁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教育的初衷。相反,打着爱孩子的名义,用成人世界的期待硬拽孩子疾行,甚至用自己的资源人脉为孩子的简历“刷漆贴金”,看似抄近道,实则是给孩子成长之路挖坑。且不说,父母随意操弄、压缩孩子成长节奏,很可能埋没了他们真正的兴趣与天赋。而超负荷的赶早教育,挤压孩子的童年不说,更会让求知沦为表演。

    与其铆足了劲儿去“催熟”,倒真不如用心浇灌、静待花开。让他们5岁时有5岁的游戏,10岁时有10岁的兴趣,踏踏实实地让身体发育好、让心理发展好、让人格性格更健全、让行为习惯更合理,这才是“爱的教育”的最好打开方式。

双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