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双周言论

《 人民周刊 》(

    政府部门“紧日子”该怎么过

    青评

    6月11日,中央部门拉开“晒预算”大幕,财政部、国务院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纷纷公开2020年度财政预算。相较往年,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呈现了“特殊之年”的新特点,其中之一是各部门公开了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情况,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

    以率先公开部门预算的财政部为例,《2020财政部部门预算》开篇指出:“2020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今年财政部自身部门一般公共预算当年拨款74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减少约76亿元,减幅超过50%。其中“三公”经费预算比2019年减少3003.87万元,压缩55.1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之常态化疫情防控“追加”的要求,今年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矛盾更突出,有限的财政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优先用于“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为此必须进一步压缩政府自身开支。

    过“紧日子”对政府部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既要在各项支出上做到锱铢必较、精打细算,也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压缩不必要的公务活动;既要善于利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有效简化、减少现场公务活动,也要围绕如何做“加法”探索更多开放的思路。

    政府部门“过紧日子”,不是近年来GDP和财政收入增长趋缓后的被动应对之举,也不是像今年这样的“特殊之年”的短期“应急”措施,而应当成为一项规范化、常态化的方针政策。各级政府部门都要积极适应长期“过紧日子”的要求,不断深化相关制度设计和改革创新,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仝卓事件水落石出,该警醒些什么

    秦川

    这是一次代价沉重的身份伪造。6月12日,山西省教育厅发布仝卓以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显示,仝卓2013年参加高考的各科成绩无效,随后中央戏剧学院撤销仝卓2018年取得的毕业证书(仝卓因不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标准,当年未获学位证书)。

    一夜回到高考前,仝卓求锤得锤。而受其“连累”的还有一众官员和教师等,比如其继父仝天峰受到留党察看一年、政务撤职处分。此外,苏迎泽等三人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被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根据有关部门“还原”整个过程可知,仝卓伪造应届生身份一事的确恶劣,有关制度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胆子之大、牵扯面之广,随心所欲的程度,令人震惊。在权力“加持”下,仝卓想转学籍就转学籍,想转学就转学,想获得虚假应届生学籍就能获得,乃至想入党就能入党……权力乱来到此等地步,实在可怕,也让人惊愕不已。

    反思这起事件,最该探讨的是,严明而周全的制度设计,为何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为何一个官阶并不算大的地方官员,竟能为所欲为,近乎轻松“摆平”与仝卓身份伪造有关的所有规定?如果权力无往而不胜,那么需要追问还有多少个“仝卓”?在当地,这种现象是否普遍?

    应该承认,仝卓事件爆发有偶然性。事件水落石出,离不开媒体的强力推动。为此,就应该建立更透明的监督机制,让高考机制体制的运作“晒”在阳光下,最大程度放开监督效应,最大程度压缩宵小之徒上下其手的空间,让他们不敢也不能违规违法操作。发现一起,严查一起,仝卓事件是仝卓的滑铁卢,他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与该事件有关的人员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但这不是终点,依法处理、绝不留情只是一个层面,以儆效尤,强有力敲响警钟,让违法乱纪现象无法出现才更是人们愿意看到的。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凌

    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 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 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之繁盛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

    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这些年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热播,到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刷屏,再到《故宫日历》、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热销,这类文化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成功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境

    行远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一观点引爆了近日的舆论场。这条认为杨丽萍事业再成功没有孩子也是失败的评论,在社交平台收到1.5万点赞,不乏支持者;而力挺杨丽萍,认为女性不是生育工具、婚姻生育皆自由的更不在少数。

    近年来,类似情况并不少见。舆论场上围绕女性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成功,各种观点也是僵持不下。对一个社会来说,能够进入公共空间讨论的女性话题越来越多,可以交锋的观念和层次越来越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展现了这个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

    对新时代的女性来说,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改变,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独立意识的不断觉醒,每个人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有人期待成为一个母亲,完成孕育新生命的过程;有人享受相夫教子,洗衣做饭的家庭生活;有人愿意投身事业,从工作中汲取快乐;有人愿意远离婚姻,不受家庭生活的羁绊……不管是所谓“传统”的,还是所谓“新潮”的,每一种生活都没有问题,每一个选择都值得尊重和祝福。

    61岁的杨丽萍作为舞蹈艺术家名扬天下,49岁的俞飞鸿演技出色、精神独立,43岁的清华博导颜宁科研能力超群,她们都逐渐成为很多年轻女性敬佩学习的对象。善意的探讨是可以被包容和理解的,但不能升级为恶意的辱骂,更不能成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极端观念。

    早在1500多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这个观念放在今天同样适用,没有人可以把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给任何人,也没有人可以定义别人的生活是否成功。成功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境,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标努力前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最大的成功。

双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