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双周言论

《 人民周刊 》(

    留学生不该被“污名化”

    孙云

    最近,“留学生”似乎成了一个不被网民待见的群体,甚至有人戴上有色眼镜,说境外返回的留学生和华人华侨是“千里投毒”“回国添乱”。这样的“污名化”很不应该。

    其实,这些留学生可能就是你我身边亲朋好友的孩子,其中一些人的年龄还很小。当所在国暴发疫情,特别是其中一些国家还很“佛系”,孩子们害怕了,想回到父母家人的身边找一个依靠,这是人之常情。还有一些留学生回国也是各有具体情况。比如有的是因为学校放春假、停课;又如我在杨浦区见到的一对母女,就是因为孩子的日本留学签证到期了。所以,不能给来华航班上的所有人简单贴标签。抗疫这些天,咱们常说,要构筑防控疫情的命运共同体。全人类都休戚与共了,难道,咱们还要单独把留学生排斥在外吗?

    虽然,在这些回国的留学生乃至华侨华人中,也有个别人做出了不合时宜的举动,如上海的“矿泉水公主”和北京的“豪横跑步女”。但是,引发全网关注的必然是极少数极端个例,本本分分主动申报、接受隔离的大多数一定是默默无闻的,而正是这个不被关注的“大多数”,才是归国群体中的主流。

    而且,“键盘侠”们别忘了,就在不久前,国内疫情吃紧,海外华人和留学生们奔走街头,扫货口罩等防疫物资,一箱箱地往国内运,还有留学生“人肉快递”回国。

    当然,非常时期,归国的留学生和海外华人要调整心态,严格遵守祖国的各项防控举措。留学生瑶瑶(化名)主动在意大利隔离20天后才回国且主动申报的经历,就被称作“教科书式回国”。同胞们也要多一些同理心,换位思考一下。留学生不该被“污名化”,“喷子”才是不受欢迎的添乱者。

    “过程复杂”成维权痛点

    针未尖

    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15日发布的《消费维权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显示,47.9%的受访者对当前维权途径感受“一般”,“维权过程复杂”严重影响受访者对维权途径的感受,处理效率低和责任认定难也成为当前消费者维权的痛点。

    的确,从既往的太多案例来看,维权者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多,额外投入的费用太高,很多时候“追回一只鸡,得杀一头牛”;有的消费者即使展开了较长的维权行动,却往往会陷入未保存相关证据、处理效率低、责任认定难等困境。这些都影响消费维权的积极性,一些人既想维权,又害怕维权。

    那么,维权过程到底复杂在哪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选择5种渠道维权:与经营者协商、请求消协或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行政部门投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任何一个维权渠道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如举证难、鉴定难、诉讼难、赔偿难。

    要呵护消费维权意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让维权过程不再复杂。一方面,应节省消费维权的人力与时间成本。如简化维权流程,减少维权手续;鉴于消费者弱势、商家强势的情况,在维权上改变“谁主张,谁举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建立专门的消费维权调解机构或仲裁法庭,并走出办公室,走近消费者,提供专业性指导。

    另一方面,应减轻消费维权的金钱成本。如尽量降低或免除普通消费维权所需的鉴定费,一些有实力的商家和行业协会可建立“鉴定基金”,为消费者支付一定的鉴定费用。当赔偿费不及诉讼费时,当事人应可享受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的司法救助,毕竟消费维权也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

    该出手时就出手

    慕江

    当政府出手刺激消费,有人心有疑虑:市场的问题是否该留给市场“无形之手”自己去解决?政府用“有形之手”去刺激消费,是不是一种市场干预?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不少商铺已经开业,但有些市民顾虑重重,仍不敢出门消费。某大型餐饮连锁店的店长坦言,尽管工作人员已经到位,但一天只有一两桌顾客上门。事实上,当前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许多人依旧不愿意出门消费,甚至如“惊弓之鸟”般不愿意走出家门,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受“心理疫期”影响。

    这时候,恢复消费信心,“有形之手”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近日,各地干部带头到餐饮、景点等地购物旅游消费。干部的行动往往能让普通老百姓吃下“定心丸”。此举正是通过干部带头,以其自身的行动向群众传导积极信号: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并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信心更比黄金重。一旦消费信心提升上来,那些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潜能自然会蓬勃而出。

    但更应当看到,干部群体虽说是“关键少数”,但毕竟是少数。想要全面盘活14亿人的消费大市场,“有形之手”要出得又快又准。要让市场真正兴旺起来,政策的支持就必不可少。各类消费券的发放、应急措施的实施、一线人员的增补、供应保障的协调调度等,都需要政府在关键处伸出“有形之手”。

    无论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特殊背景下,适应新挑战、新变化,需要练就市场与政府之间“平衡木”的硬功夫,既不让“无形之手”失控,也要让“有形之手”伸得恰到好处。相信我们一定能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让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前行。

    民办幼儿园“求救”

    杨三喜

    疫情防控期间,民办幼儿园面对的困难尤为特殊。这些幼儿园不仅要继续支付房租、员工工资、各种保险以及维持运转的基本费用,还要面对家长的退费要求……

    民办幼儿园占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幼儿园能否顺利渡过难关,不仅关系着幼儿园创办者的利益,更关系着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目标的实现,关系着民众的入园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目前,全国各地都出台面向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但是由于民办幼儿园的特殊属性,即绝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所以无法享受面向中小企业出台的诸如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缓缴住房公积金、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政策。对此,需要各地比照中小企业政策,出台帮扶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帮扶政策。

    3月初,北京市出台疫情期间民办幼儿园相关补贴及帮扶措施,明确市区属国有企业减免房租,允许教育机构延期纳税等两项重要政策。这为全国其他地方出台帮扶民办幼儿园的专项政策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但还要看到,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延迟性,还需要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各地要根据地区防控形势和开学开园情况及时调整帮扶政策,给予民办幼儿园最大的支持。

    公办和民办都要好好办。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是一以贯之的政策。在疫情时期,希望各地能够一视同仁对待民办幼儿园,主动了解民办幼儿园面临的困难,及时出台帮扶政策,为民办幼儿园解难纾困。这不仅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要求,更是在疫情中守护好民生的要求。

双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