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望江南,三界外

宗潭 《 人民周刊 》(

    壹

    踏上滁州明光三界,沐浴着江南和煦的春风,我首先想到的是大唐的诗人韦应物和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是一个诗人辈出灿若星河的时代。韦应物和白居易都曾在江南辗转多年,韦应物还在滁州担任过刺史。

    曾经在杭州和苏州两地担任刺史的白居易,在回到洛阳后,无数次梦中回到旖旎秀丽的江南。漫游期间,江南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举目南望,白居易提笔深情地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忆江南》描绘出白居易心中鲜艳夺目的江南春色,红日初升,江花烂漫,春天的江南就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好”字,道出了江南春色的旑丽迷人。一首写罢,意犹未尽,白居易又写了两首:最忆是杭州,其次是苏州。

    在浩如烟海的诗卷中,《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始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后来才被诗人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此后,一代代文人墨客纷纷以“望江南”为题,穿越时空相互唱和,推陈出新,创造了中国文学史的奇迹。

    每个优秀的人在少年时期大都会有一个偶像,以点燃他的梦想、引领他的成长,同样担任过苏州刺史的诗人韦应物则是少年白居易的偶像。韦应物担任苏州刺史时经常和当地名士相聚,一起谈论诗词文章,暂时旅居江南的少年白居易就在旁观的人群中,他被韦刺史“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的风度深深折服,极为仰慕他的名士风流。少年时代的烙印极为深刻,成年后的白居易颇为推崇地断言,即使韦应物的诗词不被时人欣赏,也一定会在以后大放光芒。

    踏上滁州市明光的三界,丘壑纵横,溪水清清,秀丽的江南田园风光如韦应物诗中的风景,在四季轮转中凝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49岁的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刚刚一年就被罢任,春夏就闲居在滁州西涧,当年秋季就升迁为江州刺史,闲居期间他写下这首《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诗人层出不穷璀璨夺目的唐代,韦应物算是诗人中的异类。他出身名门望族,早年当过皇家侍卫,历经安史之乱,成为中唐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写江南的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成为无数画家揣摩创作的意境,写景如画,超然物外,也最终让他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诗人一起站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巅峰。

    一千多年前,韦应物在春雨中凝视着这片江南山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心中既有暂时卸任后的轻松,也有对大唐鼎盛时代的向往。他长叹一口气,抖落身上的雨滴,回到屋内,红泥火炉,酒香四溢,他起身提笔疾书: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一千多年后,行走在春色烂漫的三界原野上,我想,那些诗人辗转难眠,午夜梦回,反复自问: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个煌煌盛唐时的词牌,在多愁善感的中唐、晚唐直至今日无数诗人的吟哦声中,与其说是怀念美好的江南春色,莫如说是向往盛唐的万千气象和雍容风度。

    贰

    大唐盛世是何等气象?作为中华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最绚烂的朝代之一,盛唐是中华民族浩瀚历史中辉煌的一页。伫立在滁州明光三界的山岭上向南眺望,那里有激流澎湃的长江,也有无数盛唐诗人留在历史长河中璀璨耀目的重重身影。

    大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大唐朝廷下诏求贤:“民间有文武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这一年,而立之年的王昌龄进士及第,授校书郞;李白在辞亲远游两年之后,27岁的他在长江北岸的安陆结婚,洒脱地写下诗句: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即将不惑之年的孟浩然则乘舟沿长江而下漫游,并第一次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在摇摆的木船上写道: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而在两年之后,即开元十七年八月,四十岁的唐玄宗李隆基为自己在长安花萼楼举行盛大的生日宴会。明月迎盛世,任职兖州兵曹的张若虚写江南的诗词《春江花月夜》名扬长安,被后世评为“孤篇压全唐”。

    此时,建于618年的唐朝达到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诗人云集的丰水期。那时的长安,诗人们纷至沓来,他们胸中有星辰大海,梦想轻盈,人人都是一束耀眼的光芒,他们的诗句彰显着饱满的生命张力,也彰显着一个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

    715年,年仅15岁的王维第一次骑马踏进长安城,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他豪情万分地写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仅仅40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

    大唐衰败式微,宋朝接踵而至。但在文学长河中,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诞生于盛唐时期的望江南这个词牌一直被诗人们延续下来,诗词佳作层出不穷,在文学宝库中熠熠发光。

    同样是望江南,出生于1007年的欧阳修写道: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因庆历新政失败,时任太常丞知谏使、右正言知制诰的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被贬为滁州太守。欧阳修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在任上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风轻云淡,和光同尘,并徜徉于琅琊山美景之中,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豪放之中见通达,简练之中见隽永,醉时与民同乐,醒时心忧天下。这一年,苏轼刚8岁,在眉山跟着父亲苏洵学诗文,后来他回忆道:“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宋元祐六年(1091年)冬季,在恩师欧阳修逝世近20年之后,苏轼题写了这首《醉翁亭记》并刻石立碑,如今在琅琊山脚下,欧文苏字珠联璧合,光芒四射,见证着两位伟大诗人深厚的友情。

    就在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的前一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1045年开始重修岳阳楼。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应邀作《岳阳楼记》,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还是在1045年,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出生于江南。宋皇佑四年,8岁的黄庭坚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诗才艳艳,一鸣惊人。40年后,宋神宗元丰八年,在德州任职的黄庭坚遥望江南,在给友人黄几复的信笺中写道: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045年,欧阳修在琅琊山醉酒当歌,让醉翁亭天下闻名。两个甲子之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秋,任滁州知州的辛弃疾在醉翁亭特意为任职期满即将南下的通判范昂设宴送别: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在三界,翻阅江南厚重的历史,俯仰间皆文章,游览处皆师友。欧阳修在挥笔写下《醉翁亭记》时尚未到不惑之年,正值人生盛年,却以醉翁自称,虽在宦海生涯中遭到贬谪,依然笑傲山水。往事如烟,在历史朝代兴衰更迭中,仿佛能够听到诗人们一声声悠长的叹息,既有对繁华鼎盛时代的无限向往,也有对兴也勃亡也忽的无限遗憾。多少文人骚客曾经在这里寄情于山水,云卷云舒我自歌。在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他们的才华和精神都弥足珍贵。

    叁

    伫立在琅琊山上向远方眺望,是一片氤氲在江南风韵里的原野。在这片文化底蕴厚重的土地上,朱元璋创建了大明王朝。明朝建立之后,滁州成为京畿辅地和战略要地。明洪武六年,兵部在滁州设立太仆寺,组织军民放牧战马。如今,三界这片曾经放牧战马的地方是一片空旷的原野,牛羊遍野,山花烂漫。

    公元1513年,42岁的王阳明来到滁州任太仆寺少卿,他应邀在幽木古石的琅琊山讲学,闲暇时云游于放牧战马的原野,他写道: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初春时节走进三界,这片昔日放牧军马的原野焕发着盎然生机,油菜花盛开,蝴蝶飞舞。沿小溪行走,昔日欧阳修笔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陈者”的野炊宴会,“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野外云游,无不令人心向往之。这些年间数次来到三界小住,徜徉在这片纯净的山水间,沉醉在这里的田园生活中。当夜幕降临时,弯月从树梢间升起,村落周边的水溪里蛙声悠长,在蛙声里穿越历史时空,追忆先贤,在这里与先贤们对话,体会“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的旷达诗意。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2010年,我的挚友沉浮画家躲开都市喧闹,独自来到江南采风创作。在不经意中,他来到三界,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深深吸引,优美的风景与贫穷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这里的江南风光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这里的贫困又深深刺痛了他,让他深感遗憾。于是,他一边采风创作,一边思考如何让艺术造福百姓,让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早日富裕起来。

    这一年,是三界的转折之年,也是三界外的诞生之年。曾经的三界,作为放牧军马的江南牧场,是一片厉兵秣马的热土,也是交通不便生活艰难的穷乡僻壤。贫困,像是一个甩不掉的标签,紧紧地粘贴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年轻人一拨拨地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四处漂泊。

    如何让艺术成为三界飞翔的翅膀,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沉浮深入三界田野和炊烟袅袅的村落中采风,他和村民们在泥地上勾勒出村落发展前景,组织艺术家们在屋前屋后的墙壁上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在田野里种出色彩斑斓的四季风景。在沉浮的精心组织下,三界成为艺术扶贫的先行试验田,在这片土地上,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达到了高度契合。

    经过乡亲们的共同努力,昔日贫困的三界焕然一新,村落整齐洁净,油菜花开成海,三界外风景区也剪彩开张喜迎八方宾客。涅槃重生的三界,让离乡多年的人们惊诧不已,他们又纷纷回归故土,回到这片曾经痛心疾首的土地,在这里生根,在这里发芽,在这里开花。

    三界的成功,让沉浮认识到通过艺术扶贫可以大有作为。他没有在三界止步,他从江南的三界镇梅郢村到太行山深处的林州石板岩镇上坪村,继续书写艺术扶贫的新篇章。

    望江南,三界让沉浮魂牵梦绕。盛唐诗人王昌龄在辗转江南时曾写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沉浮随后在北京、河南、浙江、香港等地相继建立了三界外艺术写生创作基地,通过艺术推动精准扶贫,也通过艺术增进文化交流。

    从此,三界外缘起于三界,却不独属于三界,三界外成为一个包括三界在内更为恢宏的艺术坐标。三界是一个地理坐标,三界外则是一个文化坐标,是缘起于三界而又超越时空的灵魂物语,是绘在宣纸上的水墨丹青,是游子魂牵梦萦的乡愁。

    (作者为作家、编剧)

宅家防疫,火了太极
刘伯承:意志如钢的“军神”
中国古代为官之德
曾孝濂:把花草画进书本里
抗疫诗选
水中菘
望江南,三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