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那一年,他们一起考进士

张勇 《 人民周刊 》(

    说曾巩是神童一点也不为过,史称他“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曾巩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曾巩直到39岁才考中进士。他为什么屡试不第,“奔四”了才中进士呢?史书说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他身为长子,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

    曾巩不到10岁,生母去世。不到20岁,父亲遭人攻击,没了官位,赋闲在家直到去世。曾巩的大哥曾晔,科举不中,也不得志;此外还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都还年少。家道中落,养家糊口的重担都落到曾巩肩头,这帮弟弟妹妹的求学、嫁人,全靠他一个人。曾巩长年累月要为一家人的生计操心,就算再怎么学霸,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学习吗?他的终身大事也一直耽搁着,到了而立之年才成婚。

    曾巩中进士那年,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具传奇意义的一年,即嘉祐二年(1057年)。这一回的进士录取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知名文化大咖最多的一届:名家苏轼、苏辙,理学代表人士程颢、程颐、张载……那一年科举,曾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与他们家的一帮人并肩作战,结果是“一门六进士”: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都与他是同届进士。

    要是范围再扩大点,这科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还有苏氏兄弟的老爸苏洵也跟着来了,一次考试就汇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都齐了。

    苏轼进入考场,考卷下来了,一看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赏罚要厚道”。这是出自《尚书·大禹谟》里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刑罚上有疑问,就从轻处理;奖赏上有疑问,就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这是最忠厚的做法。

    苏轼读书,也是为了应试,他自己后来说过:“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对于应试经典,他已经相当精熟,知道这是儒家的观点,对于刑罚和赏赐,前者从轻,后者优厚,以显宋代仁厚治天下之风。苏轼知道,主考官欧阳修老师最痛恨华丽花哨的文风,他主张写文章要浅显明白,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思想,所以,今天的作文绝对不能写得华丽丽。

    结果,欧阳老师一看考卷,觉得自己在文化上后继有人,欢天喜地说了句:“这后生有出息。”不仅让主考官欢喜,而且还让主考官觉得是他的衣钵继承人,苏轼这一着险棋,算是赌对了。

    这时,副改卷官梅尧臣在旁边加了一句:“这考生的文字好像孟子。”须知,孟子是欧阳修的偶像,更得加分了。不过,欧阳考官又是个清廉怕嫌疑的人,担心这个考生是他的学生曾巩,犹豫了一下,就给了二等,排在了后面。后来才知道,这份卷子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这欧阳先生举贤避亲,结果误伤了东坡先生啊。

    这一科的举子们共有9人官至宰相,像大名鼎鼎的吕惠卿、章惇、林希。尤其是吕惠卿,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协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政策,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实干家,王安石盛赞他说:“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春季养生重养肝
邓小平怎样讲述中国故事
古人如何防疫
让山里的才华被看见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写给医护战士的一封信
淡定!
隔离是最好的守护
早春二月
那一年,他们一起考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