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再见,高校自主招生!

本刊记者 雍喜 《 人民周刊 》(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至此,实施了16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取消。

    《意见》提出,2020年起,在中国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及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试点高校将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并结合高考志愿录取“强基计划”考生,其中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

    那么,取消高校自主招生的背后,国家有着怎样的考虑?“强基计划”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自主招生的历史

    2008年,蒋方舟参加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她的高考总分为561分,其中语文117分,获得了清华大学降分录取的待遇。同样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还有“奶茶妹妹”章泽天,2011年她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环节进入该校人文科学实验班。北京市海淀区市民王新军告诉记者:“2008年,我的高考语文成绩是118分。”可是他没有被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录取。

    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一大环节。学生通过高校自主组织的测试获取自招资格,享受降分录取等优惠条件。自主招生开展16年来,成绩和挑战并存。

    从2003年开始设立自主招生试点以来,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从首批的22所增至2015年的90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及其他一些985、211高校。

    应该说,教育部启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工作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招生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在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学术论文、升学深造等方面总体表现突出。

    “强基计划”明确指出: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解释原因称,近年来,自主招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的学科特长材料不真实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这意味着,从2003年开始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历经16年实践之后,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90所大学在自主招生考试中遇到了新问题:一方面,考生通过自主招生获得一定的降分录取优惠,这使学生、家长对待自主招生趋于功利,自主招生也存在一些乱象;另一方面,高校把自主招生作为“抢生源”的手段,而在完成“抢生源”之后,对于通过自主招生渠道招来的学生,却缺乏针对性的培养,还是采取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培养方式。“降分录取”“招生和培养脱节”,这是和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初衷有所背离的。

    “强基计划”的亮点

    每年高考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心,每次相关改革都会引发大量的关注。“强基计划”与以往的自主招生有什么区别?这对高考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区别中,大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入围该计划。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而“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则主要是考生的高考成绩,它取消了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

    教育部表示,“强基计划”旨在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其中,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

    在熊丙奇看来,“强基计划”是在统一高考成绩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校测,结合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录取,这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正确方向。

    他认为,“强基计划”不只是招生改革,更是培养改革。该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放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及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采取小班化、导师制等方式,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的目的是强化基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本刊记者,过去很多学校从自身考虑,选择学生有一些逐利的倾向。而“强基”是中国大学在当下发展的一个需要,旨在强化基础,让高校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学重视基础,以培养更多基础人才。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告诉记者,此次改革面对现实问题,解决自主招生中申请材料造假、高校提前“掐尖”等问题,体现了促进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实现社会正义的政策导向。

    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

    今年的高考考生到底报不报“强基计划”,怎样填报呢? 

    记者了解到,“强基计划”中有一个点和自招是完全不同的,那就是“强基计划”给各省分配了名额。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强基计划”中,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省市的考生不再需要和其他省市的考生竞争,只需要与同省的考生竞争,这样一来,报考难度有所降低,录取希望也将有所提高,不失为一个考生进入名校的好机会。

    根据“强基计划”招生程序,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4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参加“强基计划”招生。6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6月26日前,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照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7月5日前,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并公示录取标准。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说过:“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也就是说,如果考生想通过冷门基础学科先入学,然后再申请转专业到金融、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是不可能的。

    “强基计划”是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不同于过去自主招生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强基计划”的选拔定位更加精准,将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可以看到,这些领域都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人才瓶颈入手,使国家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同心同向。

2020,青岛人的春节
雄安:多彩“非遗”穿越千年
探索牧区社会治理新路径
腕部的生意空间
曾庆存:“诗人院士”的气象生涯
再见,高校自主招生!
苏莱曼尼的继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