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应用,万物互联正日益成为现实,但飞快奔跑的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时其安全性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据公安部门发布的数据,2019年1月至7月,全国公安机关抓获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嫌疑人数、破案数同比分别上升32.3%和8.6%。在过去的2018年,山东省警方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万起;北京市破获本市及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近万起;上海全市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同比上升30.1%,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126.3%。
而数据显示,目前网络诈骗案件90%以上是不法分子通过获取的公民详细信息而实施的精准诈骗。围绕公民个人信息,背后还衍生出复杂的利益链条,甚至出现网络黑产,成为寄生于互联网的毒瘤。2019年以来,广东省共侦破网络黑产案件730余起,缴获被泄露窃取买卖的公民个人信息40亿余条。
此外,生活中人们也不断受到各种隐私泄露的骚扰。刚买台新车,电话便被各种促销的电话打爆;刚从高考考场出来,杂七杂八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就纷纷来袭;孕妇的胎儿还在肚子里酣睡,月子中心就登门毛遂自荐……有鉴于此,近年来,多部门多次集中整治,着力强化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然而,置身互联互通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生产”信息。许多时候,为了获取一定的服务,难免要提供个人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个人信息扩散、外泄。因此,大数据时代也往往是隐私保护脆弱的时期。比如随着“刷脸”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收集并使用我们人脸数据的机构和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多。人脸识别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人脸数据被泄露并和其他个人信息打通,将导致一个彻底“透明”的时代到来。与公民电话号码、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生物识别信息真正定义了我们每个人,其天然能够真正识别个人身份且终身无法更改,而且容易以非接触的方式收集。倘若被泄露,并与其他数据关联,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未来,非常可能出现的场景是:当你走在大街上,掌握数据的人只要看你一眼,就洞悉了你的一切,身份、职业、收入、偏好、性格……而当这一天来临时,每个人都将处于“裸奔”状态。
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短板,影响着用户对网络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也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难点。
从安全的角度来讲,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首先需强化防范意识,注重信息的“入口”,个人要对自己的信息充分重视,不随便填写个人信息,尤其是对有的平台要求填写涉及财产之类的信息。遇到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者疑似泄露的情况,也要积极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权利。其次,管理好信息的“出口”,进一步加强立法、健全制度是治本之策,压实有关单位和企业的网络安全责任,对故意违规者必须从重处罚。
正如苹果公司CEO库克所说,“技术本身没有好与坏,一切由我们人来决定。”只有织密信息安全的“篱笆”,我们才能安心地畅游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