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食肉之美

田叶 《 人民周刊 》(

    谈到美食,不能不谈“肉”。《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后,感慨“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孔子时期就开始用“肉”来指代最美味的食物了。

    夏商时期,天子与皇族所食用的肉,烹调、种类及数量皆为讲究,常以牛肉、羊肉、猪肉三种一齐食用,又经名厨巧工之手精烹细作,精致营养,以彰显天子尊贵身份。在古代日常食用肉类的等级中,牛肉最佳,羊肉次之,猪肉其后,鱼肉最末。普通民众则只能选取便宜的肉类就食,其中最常吃的便是猪肉。

    汉代时期,猪肉已广泛出现于平民日常生活中,“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唐宋之后,猪肉更加频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猪肉中,最为知名的菜肴便是“东坡肉”,还有两则典故与此有关。

    其一,东坡于采风之时来到艾城,救了一个中暑的儿童。父母便买了猪肉两斤,用稻草拎回来,询问他的口味。恰逢苏东坡在作诗填词,口中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听后,以为是叮嘱他将肉和稻草搁置一起煮,并煮透。吃饭之时,东坡见肉为一整块,并未切开,感到诧异。原来,农夫早上所闻为“和草整煮透心香”,以为他喜欢如此烹饪,便为之,没想到误打误撞,做出了一道掺杂着稻草香气的菜肴。后人便把这道菜叫作“东坡肉”。

    其二,东坡被贬谪黄州之时,生活每况愈下,只能食用便宜的猪肉,曾题诗《猪肉颂》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甚至亲手烹饪猪肉,并将其写入诗中。在被贬至杭州为官时,他为百姓分忧解难,常有百姓送来猪肉,东坡便尝试烹饪出口味独特的猪肉,再分送给治理西湖的工人。大家吃后无不称赞,把他送来的猪肉唤作“东坡肉”,此后闻名全国。

    “东坡肉”不仅意味着苏东坡的发明,更意味着民众对于猪肉在烹调、香气、味道、色泽上的讲究,代表了他们生活中的美学追求,可谓众人之必备,悠人之绝配。

    今日的北京烤鸭、重庆水煮鱼、广东叉烧肉、东北锅包肉可谓享誉全国。“肉”所承载的,不只停留于物质层面,更是对饮食美感上的追求,与诗文相伴所发出的共鸣以及对传统美食生活的回味。与几亲朋,去一处地,围坐一起,佳美的肉伴以好酒,诗词歌赋,谈古论今。如杜牧“肉管伶伦曲,箫韶清庙章”,或如崔璆“孤舟载壶觞,水花红映肉”。那样生活,是惬意而悠闲的;那般心境,是释怀而满足的。

八步沙精神传家风
梅贻琦与韩咏华:一年清致雪霜中
食肉之美
早桂吐蕊 养颜益寿
人间仙境有蓬莱
六种生活方式远离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