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那些水乡古镇

黄阿忠 《 人民周刊 》(

    我几乎跑遍了申城和其周边的水乡古镇,而且都有时间跨度的比较。四十年前去成茂,现改名为锦溪,锦溪几经装修,溪流添锦花,旧貌换新颜,而风景不可复识也;三十年前去甪直,那时不认识此字,读白字为“角”,贻笑大方。此时看古镇绵延千年的古气不论,仅看保圣寺中杨惠之的十八罗汉泥塑足矣。而今镇上商店林立,幡旗飘扬,却也冷落了唐代杨惠之仅存的泥塑“九罗汉”矣;二十年前去南汇新场,虽然和其他水乡古镇大致相同,然悠悠流水边上的百年书场皆有特色。当下若再踱老街,书场之惊堂木拍案之声,而今有闻乎!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水乡古镇都按照一个模式营造,可谓水乡古镇天下大同矣。或有黛瓦粉墙些许差异,或有徽派、浙派建筑混合,或有小巷老街石板路,石块大小不同,排列不一,或有老桥刷新,按图索骥砌成。此虽是有那么一点点不同,然小街两旁商店一定挨满,密不透风;牌额铺满,不古不今;檐口灯笼挂满,犹过年不及;门口广告杏黄旗插满,如旌旗在望。关键这商店所售之物也那么相像,汁肉、粽子、蹄髈、芡实糕、芝麻糖、豆腐干等,各镇统一,真怀疑是同一大公司统一配发,还是大家统一口径,采购同样的物品。还有河中游船基本上是统一的,无论式样、桐油的颜色,连雇用的船娘、船公都差不了多少。

    我曾经说过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古镇有水,自有它的灵性。虽建筑样式、地理结构等相同,而乌镇的怡情、震泽的清朗、西塘的古意、周庄的诗性等,却各有灵性的小异。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遍布江南的各个古镇,都具有文化内涵,细数江南的历史,一般来说都在五六百年以上,有一两千年历史的也比比皆是。不说建筑,单单列举千灯的顾炎武,绍兴的鲁迅,浦东南汇的傅雷,乌镇的茅盾、木心等文化名人,就足以让水乡古镇的文化光灿万年。

    那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开发水乡古镇呢?怎样去传承那里的文化记忆呢?

    我想,水乡古镇的格局不能轻易改变,河中的舢板最好还是五十年前的式样。小镇木桥、石桥原样,小巷、排门板如故,理发店、茶馆依旧,如此这般形态,水乡古镇之气息归来焉;小镇亦不能随意主观添加建筑,臆造虚假文物,或者生编旅游故事;不搬迁水乡古镇的原住居民,让他们如同平时一样生活,保留原来的状态,保持平常心,远离喧嚣;减少商店,避免重复同样的货物商品流通,改变古镇的生活环境,室内增加卫生设备,煤气、天然气等,提高原住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还想,作为古镇一定要维护水乡的原汁原味,保持原始自然的面貌。或有建筑破损,尽量找相仿的老建筑材料给予修复,重要的是维护原来的气息,保护一切原来留存的种种东西;比方建筑的元素、风格、形式,再往细节展开,门、窗以及搭扣、插销、百叶窗、屋檐、瓦当,包括刷墙的纸筋石灰,都要认真把控,把真正属于地方的特色还给民众。

    仿佛是一个梦,那些熟悉的古镇边,忽然又起了一个新镇。其格局、规模、样式,石板路、小木桥、廊棚都如我想象;茶馆门口一老人在抽烟,热情地邀我进去坐坐……梦醒了,那个小镇还清晰地在我眼前。

    我想,一百年后,那座新镇不也成了古镇吗?

我和我的祖国:时光笔记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诞生记
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作出“大设计”
“灯塔”西柏坡指引新中国航程
闲章,钤的是心情
阳台上的月亮
九十九间半
那些水乡古镇
孪生兄妹
免收物业费 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