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命运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已有的既定存在形态,而是需要面向未来通过实践过程加以构建。所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人类各种文明形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专业机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使命。一方面,需要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原则指导高等教育发展,在这一伟业中推动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挥自己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历史与未来
回顾16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国际交流合作的视角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西方大学模式的扩张阶段。伴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技术革命和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西方主要国家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沦为了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国家在经济扩张与侵略的同时,进行着文化与宗教扩张,而高等教育是文化与宗教扩张的重要手段。西方模式的大学纷纷在亚非拉等广大非西方国家建立起来,成了西方大学的翻版,基本上是照搬照抄西方大学模式。
第二个阶段是“二战”之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自我发展时期。“二战”之后,新的科技革命兴起。伴随着国家独立、人口增长与科技兴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开始扩张,并且着力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但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仍十分落后,从经济到政治、科技对发达国家仍存在着依附、半依附关系,故这一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西方学者所说的中心—边缘模式,也存在着南美学者所说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现象”。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等教育自主发展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发言权进一步扩大。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扩张高等教育,探索建立适应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制度,创设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并且高等教育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化,加强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好发挥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重塑高等教育形象,探索符合各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面向未来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将是自主发展主导下的合作共赢模式。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预估,到203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到2035年左右,发展中国家GDP规模总量将会超越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会接近60%,全球最大经济体排序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将由欧美转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美国、欧盟仍是世界经济主要强国,但新兴经济大国崛起势头不可阻挡。这次变革是全球化以来人类历史的首次重大变化,将会改变西方文明扮演输出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改变了西方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中心—边缘、主导与依附的关系,世界高等教育也将面临巨大变革机遇与挑战,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图景将成为重要课题。
描绘和建立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图景
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推动着世界历史发展步入更新的阶段。作为人类文明进步重要标志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世界高等教育版图正在不断重塑。我们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站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战略角度去思考相关问题,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原则指导高等教育发展,以高等教育自主发展与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和建立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图景。
从上述愿景出发,要把握以下几个“有利于”为原则和方向:
一是有利于知识生产与创新的增长模式。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知识的生产、创新与传播、扩散是大学的本质使命,也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在全球化时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高等教育发展应该以知识生产与创新为主导,更多创造为人类文明服务的公共知识成果,更多生产服务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创新成果,更多生产服务民生的医药健康成果,而这些知识的生产与创新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特别是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那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而不是称霸世界的霸权思想,是平等合作的思想而非制约他人发展的权谋。
二是有利于开放合作的共赢模式。开放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中世纪大学的开放性,使整个欧洲在16世纪都产生了大学。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带来的天文学与地理学革命,也使得中世纪大学的花朵与种子开放在世界各地。但在17、18世纪,民族国家兴起和大学的封闭也导致了大学发展进入“冰河期”,被称为欧洲高等教育的“黑暗时代”。知识从来是在开放与合作中交流而产生与创新的,需要打造一种有利于开放合作的共赢模式,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开放与合作,大学与企业的开放与合作,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开放与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合作共赢模式。
三是有利于平衡公正的普惠模式。正如世界经济发展一样,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格局也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一些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和高等教育小国的发展动力不足,而经济和人口大国与强国的高等教育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作为人类文明之星的大学,应把服务全人类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作为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大国与强国有义务提供高等教育公共产品,去支持落后国家与地区的发展,从而使大学之光洒向世界各个角落与人群,不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的覆盖面。
四是有利于公平交流的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为此必须探索世界高等教育治理机制与平台,只有通过有效机制与平台建设才能使有利于知识生产与创新的增长模式、有利于开放合作的共赢模式、有利于平衡公正的普惠模式落到实处;为此既要有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机制创新,也需要各国各地区特别是各个大学治理机制的创新,因为真正承担自主与开放发展的主体是大学,落实的也是大学,要深入到高等教育机构本身之中才有价值与意义。全球各国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应加强开放性,建立符合全球化深入发展需要的治理体系和规则,推进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共同构筑一个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全球性高等教育治理框架,提升各国的参与度,促进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合作。
建立在互信、平等、共赢基础上的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实现包容性、互补性的新型高等教育国际化。各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平等参与,共建共享,旨在通过补充性、非排他性的合作方式,形成富有活力的知识增长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使现在的中心—边缘型高等教育国际化结构走向多中心、网络化的结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实现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展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