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蕲州,是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走在江边,看着滔滔长江水,思绪在千年岁月里穿行,一场追忆历史、守望文化的美妙旅程从这里开始……
与千年古镇的亲密接触
“蕲州美、雨湖春水绿,蕲州美、荷池多鲜藕……”湖北省黄冈市蕲州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是个山清水秀的小镇。大别山龙脉此起彼伏,像舞龙般一直舞到蕲州镇,生动非常;弯弯曲曲、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像玉带那样轻飘流过蕲州,然后缓缓东流,呈现环抱形状,又被巴水、湍水河兜裹,成为“水抱格”。它的西北方有桐柏山和大别山挡住西北风,形成“环山格”。
蕲州东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气势磅礴;西南的凤凰山山势轩昂,如一只凤凰展翅欲飞,雄伟壮观。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到凤凰山游历,至今凤凰山下的白甫冲,就是为纪念他们而命名。在这片沃土上,诞生了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名的文史学家顾景星和现代诗人、文艺评论家胡风等文化名人。这里自古大贤云集、英才辈出,历有“水淹红石头,状元满街游”之美称,镇内500米长的东长街被称为“博士街”。这里还是《本草纲目》《西游记》两部古典名著的成书地。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也曾在蕲春拍摄了“蕲州访古”系列节目,讲述蕲州悠悠往事。
想触摸古城1400多年的历史到底有多厚重,就去城北的雄武门。这座保存完好的用巨大青石垒筑的古城门楼,将小镇划为城里城外。雄武门又称蕲州城北门,是一座完整的明代古城建筑,始建于公元1263年,古韵雄风犹存,城门顶平台上建有纪念李时珍采药的“医圣阁”。
蕲州自古就有“见人皆懂医,指草皆为药”之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气候,种植中药材得天独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932种药中,蕲州所在的蕲春县就有1000余种。当地人有数千年的采药、种药习惯,及至宋朝,蕲州已成为长江中游一带的药材贸易集散中心。在今天,蕲州古色古香的街道上,还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药材批发店。蕲州不因“医圣”李时珍立,却因李时珍名。
蕲州城小,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北周到清初,蕲州一直作为州、路、府、县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蕲州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到了明代,这座长江之滨的州城日渐繁华,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被明仁宗朱高炽的第6个儿子荆宪王朱瞻堈看中,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将自己的王府从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迁到蕲州,从此便有了荆王府。蕲州本为古镇,一变为荆王府,便立即成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过10代荆王198年的苦心经营,一直延续到明末,这里社会富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蕲口作为全国六大货场之一,主管茶叶、布匹、食盐等物资的进出,仅盐税就占全国总额的六分之一,是长江中游的贸易中心,号称“四十里长街”。
《本草纲目》诞生地
路过威严雄壮的“雄武门”,经过玄妙观,穿过一望无际风景秀丽的“雨湖”,远望一片明清建筑,松竹苍翠,白墙绿瓦隐约其中。不知不觉来到一座明代四合院,院落古韵幽远,两根红柱撑起顶上四角飞天的古建筑大门,气势端庄雄伟,大门顶上镌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李时珍纪念馆”。
馆内展示着明代蕲州古城的模型和李时珍行医、采药、著作的文物、照片、文献等资料,这些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李时珍专于一部医药巨著的人生。目睹圣人采药时用的草鞋、竹篓,行医时用的碾药槽、银针,让人脑海中不时浮现一位在艰难困境中行医救人的布衣老人。
医圣李时珍,字东璧,家庭世代为医,居蕲州雨湖边上,自幼聪慧,14岁便考上秀才,后来却三试皆不第,遂绝意科举,从家父学医为业。他经常为平民百姓和王府上下治病,荆王将他介绍到楚王府(现武汉)任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后又入太医院。他淡泊功名利禄,供职一年后即回乡从事《濒湖脉学》和《本草纲目》的写作。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历经三次改写,才最终完成的药学巨著。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终于在他61岁那年(公元1578年)写成。
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公元1580及1590年两次前往太仓和南京,请明代文学家、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之后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从公元1590年起,至公元1593年止,前后历时4年才全部刻完。在原书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告别人世,没能目睹《本草纲目》的问世。
李时珍就长眠于雨湖畔的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从百草园后面顺台阶而上,就是墓园。墓园苍松翠柏交相掩映,宁静而优雅。两处耸立的陵墓并排一起,正中是李时珍与妻子吴氏合葬墓,其右是李时珍的父母墓。虽经数百年的风雨,古墓依旧保存完好,高大的墓碑碑文清晰易见,墓前还有今人敬献的香纸和鲜花,墓地四周青松翠柏,蝶舞鸟鸣。从墓园下来站在长廊上可见水池旁有一高大牌坊,上书“医中之圣”,这是郭沫若的题词。漫步坐落在雨湖之畔、麒麟山脚的李时珍纪念馆,闭目可以想见当年李时珍在凤凰、麒麟二山上,食百草,尝百毒,解民间疑难杂病,在草庵日夜著书立说的情景。
《西游记》与蕲州的缘分
蕲州还和吴承恩有一段缘分。蕲州不仅是《本草纲目》的诞生地,也是旷世传奇《西游记》的摇篮,吴承恩客居蕲州时将这里的山山水水融入了作品,成就了永远的故事与传奇。
明代以前,蕲州就有数十座寺庙,荆王府迁来蕲州后,朝廷主持捐资千金,将城北缺齿山下一座佛寺改建,定名为昭化寺,以期昭示感化荆王府中那些作恶多端的王子王孙。在荆王府里,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人常常到王府的家庙昭化寺游玩,那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当时的吴承恩因科举失意,做着一个小官,60多岁时被朝廷发落到荆王府当了一名“纪善”,职责是向亲王劝善陈恶,兼作王府中的教师。他热衷于写作,经常深入各处各界采风,广泛搜罗素材。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待了两年,与昭化寺的大小和尚结识,浏览了寺里的石刻碑铭,了解佛教的礼仪故事。据李时珍的老师顾问所撰《荆王重修昭化寺碑》碑文记载:“昔成化时,有僧悟空,悦其山明水秀,结草为庵,朝夕颂经,坚守法戒。”这位名叫悟空的和尚的事迹为吴承恩所知,并深深感动了吴承恩,以至后来吴承恩将他的名字写入《西游记》中,并成为故事的主人公。
吴承恩游历了蕲州的山水名胜,对蕲州情有独钟,《西游记》中的地名,如麒麟山、凤凰山、狮子洞、莲花洞、白节山、宝林寺等佛地仙境,都可以在蕲州境内找到同名同景。“朱紫国”便是“朱子国”的谐音。
相传吴承恩来荆王府任纪善时,因曾入过监狱,加之年纪大,身体状况极差,李时珍虽然小他十多岁,但与他相交甚厚,向他推荐药膳健身。吴采纳李时珍的建议,坚持药膳进补不辍,身体日渐好转,竟活了80来岁。
李时珍与吴承恩,宛如两盏明灯,点亮了蕲州这个闻名于世的江南历史文化古镇。
古镇蕲州,一座让人留恋不已的城,那一路向东的长江水孕育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又世世代代滋养着蕲州人民,让这里不负“医圣故里、西游成书地”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