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东晋卞壸的忠贞故事

翁宏业 殷微 许静 《 人民周刊 》(

    位于南京市朝天宫红墙西侧的朝天宫西广场,自南向北,逐渐升高。东晋名士卞壸的人物雕塑、墓碣、忠孝亭、全节坊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掩映在广场的苍松翠柏之中,向世人无声叙述着卞氏一门无私无畏、忠义报国的家族往事。《晋书》评价卞壸:“以匡正为己任,褰裳卫主,蹈忠义以成名。遂使臣死于君,子死于父,惟忠与孝,萃其一门。古称社稷之臣,忠贞之谓矣。”这不仅是对卞壸光明磊落一生的赞誉,更是对卞氏忠孝家风的褒言。

    西晋初年,卞壸的祖父卞统担任琅琊内史,勤勉事公,留下了好官声。卞统重视对膝下六个儿子的教育管束,从小就对他们灌输为国家尽忠、为至亲尽孝的做人道理。六个儿子在严父的谆谆教导之下,以忠孝自励,刻苦上进,个个人才出众,时人称之为“卞氏六龙”。卞壸的父亲卞粹更是以明辨是非、品行高洁而为人所知。卞壸深受忠孝家风的熏陶影响,自小就播下了“入则孝敬父母至亲、出则忠贞安邦许国”的种子。

    整顿纲纪  不畏豪强

    “永嘉南渡”(西晋永嘉年间,因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中原士民为避战乱大量南迁)时,卞壸带着家人来到江东。此时,司马睿坐镇建邺(今江苏南京),广纳贤才,撑起半壁江山。鉴于卞氏家族的声望,司马睿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管选举官吏之事。卞壸不辱使命,勤于政务,秉公办事,深得同僚钦佩。

    卞壸后来担任御史中丞,督察百官,整顿纲纪。他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进退安危,刚正不阿、不畏豪强,权贵们听闻卞壸之名无不望风退避。有一次,王导称疾不上朝,却被人发现私下为离京的官员送行。卞壸得知,劾奏王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御史中丞钟雅玩忽职守,没有将其绳之以法,也应一起被免官。琅琊王氏在东晋声势显赫,王导更是功高权重、位极人臣,但卞壸恪守法度,不以私废公,敢于讽谏直言,显示出无畏强权的气节风骨。

    在其担任御史中丞期间,还有一件事让人印象深刻。当时朝廷想征召乐谟担任郡中正(当时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中正乃品评士族等第之官),征召庾怡为廷尉评(掌品评量刑之轻重),但两人均以父命为托词,不肯上任。卞壸认为正值国家用人之际,士大夫更要有“身非己有”的献身精神,不避责任,慨然担当,作出表率。他建议今后不要再让这样假借父命拒绝赴任的奏疏上达朝廷,并形成制度。卞壸的观点得到了朝堂上下的一致赞同。乐谟、庾怡迫不得已,只好上任。

    指斥时弊  匡风正俗

    后来,朝廷拜卞壸为右将军,加给事中、尚书令。卞壸以匡风正俗为己任,勤于吏事,夙夜在公。当时士族名流崇尚清谈玄学,“以放任为达”,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无所作为。卞壸十分痛恨这种败坏社会风气的消极人生观,不肯随波逐流。贵族子弟多以放浪形骸、清谈不倦的王澄、谢鲲等人为榜样,而卞壸却在朝堂上声色俱厉地指斥两人“悖礼伤教,罪莫斯甚”,此言大有见地,令“闻者莫不折节”。

    有同僚嘲笑他:“卿恒无闲泰,常如含瓦石,不亦劳乎?”意思是,你整天为国事焦虑忙碌,脸上很少出现闲适的神情,好像嘴里总是含着瓦砾,一副严肃刻板、不讲人情的样子,难道不觉得这样做人很辛苦吗?卞壸回答道:“诸君以道德恢弘,风流相尚,执鄙吝者,非壸而谁!”由此可见卞壸坚守原则,不做老好人也不怕得罪人,为国事任劳任怨的博大胸怀。卞壸学识渊博,先后两次被选做太子的老师,也都是申明忠贞大义,竭尽辅导之责。

    东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力贫弱,民不聊生。卞壸身体力行倡导廉洁俭素。他位居高官,却没有一座像样的府邸;灾荒之年,仅以稀粥果腹。他清廉无私,囊中羞涩,居然没有财力为儿女们举办婚礼。皇帝听闻之后,特赐卞家五十万钱作为奖赏,卞壸以无功不受禄为由坚辞不受。他谆谆教导儿子们要坚守孔孟之道,以气节立身,崇德重礼,躬行忠孝之事。

    临危受命  死战到底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中书令庾亮认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苏峻手握精兵,屯驻历阳,“狼子野心,终必为乱”。因此,他建议朝廷征召苏峻任大司农,借机释其兵权。群臣不敢也无力阻止庾亮的想法。而卞壸独抒己见,认为不能操之过急,急则容易生变。他对庾亮说:“峻拥强兵,多藏无赖,且逼近京邑,路不终朝,一旦有变,易为蹉跌。宜深思远虑,恐未可仓卒。”庾亮不听,结果苏峻起兵叛乱。

    大敌当前,人心慌乱,朝廷任命卞壸为尚书令、右将军、领右卫将军,率军防御,后又任命他都督大桁(大桁为秦淮河上朱雀桥)东诸军事。卞壸明知敌强我弱,一去难以复返,却慨然领命,率军与敌大战于西陵,被击败,后双方又激战于青溪渡口。战事激烈之际,叛军放起大火,声势逼人,卞壸所领军队大败。当时卞壸背创未合,但胸怀报国之心,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血战至死,终年48岁。

    卞壸的大儿子卞眕、二儿子卞盱追随父亲上阵杀敌,眼看父亲壮烈殉国,怀着舍生取义的信念,相随杀入敌军,亦力战而死。父子三人同时为国捐躯,卞壸夫人裴氏强忍锥心之痛,手抚两个儿子的尸身哭道:“父为忠臣,汝为孝子,夫何恨乎!”

    义声忠魂  千载流芳

    卞壸父子忠心报国的事迹感人至深,后世皆以之为楷模。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时任江宁知府叶清臣为纪念卞氏父子,取“父为忠臣、子为孝子”之意,将南唐所建的“忠贞亭”改为“忠孝祠”,并题写了卞壸墓碣。

    五十年后的元祐八年(1093年),时任江宁知府曾肇又将忠孝祠扩建为“忠孝堂”,春秋二季以礼祭祀。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时任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的叶梦得在忠孝亭原址南面建庙,置卞壸及二子画像,宋高宗赵构赐“忠烈”庙额,自此称“忠烈庙”。

    明成祖朱棣有诗赞:“父将一死报君恩,二子临戎忍自存。慨慷相随同日尽,千古忠孝表清门。”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朝廷与卞氏后人共同出资重修卞公庙。外门石额刻字“晋忠烈卞公庙”,仪门上额曰“忠烈之庙”。门内立“御赐全节坊”,两侧石柱刻对联“千秋节义声尤赫,一觉忠魂梦亦甘”。

    清雍正五年(1727年),文学巨匠吴敬梓登金陵冶山,拜谒卞公祠墓,填词一首《满江红·冶山卞忠贞公庙》:“子孝臣忠垂竹帛,功名如许。想当日,直言正色,褰裳卫主。北府军兵遗恨在,南朝君相清谈误。便全家碧血染雕戈,青溪路。国运改,荒坟墓;王者作,新祠宇。看衣冠剑佩,精灵呵护。独叹谢鲲称放达,堪羞王导虚名誉。怅千秋,洒泪冶城边,听春雨。”

东晋卞壸的忠贞故事
启功与章宝琛
古人养生十法
沁著茶香红满楼
探寻李时珍故里——蕲州
解读“心动”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