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精心描绘高质量发展的荆楚画卷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蒋超良 《 人民周刊 》(

    2018年4月,长江水暖、春花烂漫,习近平总书记再临荆楚考察,要求湖北做到“四个切实”,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蕴含着对高质量发展的深邃思考,体现了对经济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推动思想解放先行一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进入新时代,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对以往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的战略性调整,也是着眼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重塑。从“三去一降一补”到“破、立、降”再到“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其内涵、外延和工作任务不断深化拓展。湖北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首先需要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突破思想藩篱,破除发展障碍。要破除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简单化、片面化认识,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认识和把握;破除畏难和厌战思想,正视湖北转型升级中的矛盾和阵痛,坚决打破落后过剩产能的“坛坛罐罐”,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高点起跳的理念,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破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决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持久战。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孕育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生动阐释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腾笼换鸟,“笼”要舍得腾、“鸟”要及时换。只有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才能为新动能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同时,“腾”笼不是“空”笼,关键在“换鸟”,必须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形成新的有效产业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固依托。湖北经济“偏重型”结构明显,重化工占比高,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空间很大。我们需要以坚定的态度“破”,进一步巩固去产能成果,坚决防止钢铁、煤炭、水泥等过剩产能反弹;以科学的方法“破”,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用好质量、环保、能耗、安全“四把尺子”,落实财政奖补、产能置换、差别价格等奖惩政策;以完善的举措“破”,果断处置“僵尸企业”,做好企业员工安置等后续工作,确保不留尾巴。破立结合,“破”的目的是“立”。我们要立足湖北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在增量崛起中“立”,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实施“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落实促进新旧动能转换25条,用好总规模50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大力支持集成电路等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经济;在存量变革中“立”,用好老工业基地这个“家底”和“本钱”,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2018年技改投资超过5000亿元;在变量突破中“立”,大力实施“互联网+”三大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体制机制深刻变革。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外在表现是资源配置扭曲,内在原因是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效制度供给,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证照分离”“四多合一”,扩大“先建后验”试点范围,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真正放到底、管到位、服好务。深化财税、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好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7条等政策措施,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入实施外商投资法,用好湖北自贸区等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平台,坚持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公正监管相结合,推进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努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始终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抓好供给质量源头。生产端是供给质量的源头,抓住了生产端,就抓住了供给质量的关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湖北只有44%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品牌竞争力不强、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补齐这一短板,必须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持续开展“万千百”质量提升示范活动,在汽车、机械、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优势领域培育一批高质量标杆企业,着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生产效率。我们要以新应新、以质应变,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推进农产品绿色化标准化、工业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服务产品个性化精细化,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强化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只有建立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才能让生产、经营和服务的质量评判有依据、可测量。当前,湖北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数量仅占全国的3.58%。我们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加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标准体系、检测认证体系、国家质监技术中心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打造更多“湖北品牌”,提升湖北标准话语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用好质量监管“指挥棒”。质量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政府监管不能缺位。目前,湖北正在实施“质量提升十大举措”,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推动质量评价由注重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转变。坚持用法治化手段维护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善农产品、食品、药品、工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守好质量安全底线。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健全市场主体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和分类管理、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定期发布主要产品、服务、工程质量“红黑榜”,形成倒逼质量提升的强大压力。

    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夯实创新基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战略,必须沉心静气打基础,日积月累夯台基。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创新资源丰富,理应在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上有更大作为。一要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建好先进存储、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全力推动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要在重大技术突破上下功夫。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问题,打造一批“国之重器”。三要在市场主体培育上下功夫。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

    突破转化瓶颈。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是制约湖北创新发展的难点堵点。目前,湖北的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破解“守着金饭碗找饭吃”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转移转化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加速对接和深度融合;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程,加强科技金融、产权制度等领域改革创新,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人才等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打造创新资源交流交易集散地。

    厚植“三创”土壤。历史上的湖北,名家辈出、俊采星驰;今天的湖北,薪火相传、科教鼎盛。湖北在校大学生超过150万,是人才培养的高地,但过去湖北一直存在“孔雀东南飞”、人才大量流出的现象。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湖北发展较为落后,创业机会相对少。人才能否聚集,既与发展水平相关,也与创业环境相关。如何吸引人才,让“雁南飞”变成“凤还巢”,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十分重要。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我选湖北”计划、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出台科技创新20条等一批支持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措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鄂创业,武汉市已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今后,湖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当好创新创业创造的“后台服务器”,在创新研究上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创业实践中弘扬工匠精神,在创造成果市场化产业化上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入开展“青桐汇”“创谷计划”等活动,努力把湖北打造成各类人才理想的“栖息地”,让一切创新创业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做好生态修复文章。我们将坚守“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的底线一寸不让,以系统性举措实施全链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突出抓好长江、汉江、清江等主要流域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以流域性思维推动水岸共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各方面,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做好环境保护文章。我们要牢固树立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的思想,用最严的标准、最强的力度、最实的举措,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继续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扩大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三非”整治、岸线修复成果,根治长江生态隐患。加快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补偿、环保督察、河湖长制、岸线管理员制度等长效机制,形成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

    做好绿色发展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辩证关系,穿“新鞋”、走“绿道”,同步提升“含金量”和“含绿量”。一方面,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大江大湖是湖北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坚持水岸同治,还绿于城、还湖于民,以生态优势提升发展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另一方面,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生态“颜值”和产业“绿值”。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完全能够做到相互促进。例如,宜昌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一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关改搬转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在关停临近长江的22套化工生产线后,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积极布局微电子新材料产业,实现了从“低端产品论吨卖”到“高端产品论克卖”的转变。同时,我们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推广“生态小公民”“三峡蚁工”等全民绿色行动的经验做法,让绿色成为荆楚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精心描绘高质量发展的荆楚画卷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举措
怎样认识“现代经济学”
文明交流互鉴何以可贵
合伙人机制:探索国企混改新思路
浅谈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