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一曲高原上的振兴牧歌

郜晋亮 王澎 《 人民周刊 》(

    在广袤的戈壁滩中,青海省都兰县哈西娃村的连栋别墅无疑是一抹亮色。行走在哈西娃村的别墅区,极具时代感的气息扑面而来。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茫茫草原深处的小牧业村。

    文化广场、音乐喷泉、美化的庭院,汉白玉雕花围栏分隔出一个个小院,上下两层使用面积达168平方米,厨房、卧室、客厅、卫生间内的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水、电、暖全通入户……在蒙古包里住了一辈子的哈西娃村牧民们想都不敢想,如今家家都住进了大别墅。

    “这别墅每户一栋,造价80多万元,全部由村集体出资,总投资超过4000万元。”65岁的哈西娃村牧民更登和记者说起了村里的各项福利,“全村人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金全部由村集体经济支付;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有6000元生活补助;在读大学生每学期有4000元助学补贴……”

    10年前,哈西娃村集体经济负债两万余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现如今,哈西娃村集体收入350万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10年巨变的背后,是哈西娃村人持之以恒谋发展的决定和敢于创新重实践的定力。

    组织强则百业兴  全村拧成一股绳

    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哈西娃村曾是一个传统蒙古族牧业村,一度是都兰县宗加镇12个牧业村中最穷的一个。长期以来,哈西娃村受自然条件制约,草原沙化、盐碱化严重,产草量少、草原载畜能力低,加之牧民没有固定房屋、居住分散,村级道路状况极差,牧民的出行、就医、子女上学等极为不便。

    2008年,哈西娃村人温国忠放下手头的生意,怀着满腔热情毅然回村创业,决心要带领村里人过上好日子。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温国忠当选为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靠什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了温国忠上任后的首要难题。“当选后的那一年,心里从来就没有踏实过。”温国忠坦言。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上任后的温国忠没有盲目跟风搞产业,而是先跟村里的党员开会,进行思想动员。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在温国忠的带领下逐步达成发展的共识。

    2009年底,温国忠召集全村党员,在夏季草场乌龙沟的简易棚里,经过三天两夜的讨论,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想法。2010年1月,哈西娃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村里的党员带头入社。从此,哈西娃村开始发展生态畜牧业,并探索向农牧结合转型。

    “每户按252个羊单位计1股入合作社,超载牛羊作减畜处理;每户草场不论大小均按1股入合作社。”成立之初,这样的入社原则令很多牧民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党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不仅带头入社,还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全村41户全部加入合作社。

    为了让牧民放心入社,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温国忠带领全体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在全村牧民面前庄严承诺:“绝不吃牧民一块羊肉,绝不拿牧民一根羊毛,以‘兴村富民’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哈西娃村服务。”

    生态宜居环境美  草原减压牧民富

    “为什么每户只入股252个羊单位?”“为了合理减畜。”面对记者的疑问,温国忠解释道,“‘252’这个数是根据哈西娃村草场的合理载畜量计算出来的。以前,大家想法是:养的牛羊越多,赚的钱就越多,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草场能不能承载得起这么多的牛羊。”

    哈西娃村人世代放牧,早已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但随着放牧量的逐年增加,草场承载能力越来越低,每年过冬时,还需要储备大量饲草,再加上缺水没电、看病上学不便等诸多问题,村里牧民早已叫苦不迭。“恢复生态是首要任务!”温国忠早已看出了问题的关键。

    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持“以草定畜、核减牲畜、划区轮牧、恢复生态”的理念。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带头,动员全体村民一起减畜,全村牲畜从5万多头只一下减少到1.08万头只。

    草原“减负”,就是牧民致富。经过几年的休养,哈西娃村草原生态逐步恢复,黄羊、野兔、野牦牛、野驴、狼、熊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草原重现勃勃生机。草原生态好了,牧民心里乐了。哈西娃村优质的牛羊肉开始走出柴达木,直供内地市场,换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宜牧宜农谋转型  枸杞田里尝甜头

    发展好生态畜牧业只是哈西娃村振兴的开始,世代放牧的哈西娃人在合理减畜之后,把村里的牛羊养得膘肥体壮,并且直供上海。“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深谙此道的温国忠看准了适合高原地区发展的枸杞产业。

    温国忠果断提出了发展枸杞产业设想后,村“两委”班子一致看好,可就在大家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村民们却不买账。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降低风险,全村党员在温国忠的带领下,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50亩耕地,先试先行,在县农林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枸杞种植收效可观。

    大家放下了对种地的“成见”,拿起了锄头,开始种植枸杞。如今,哈西娃村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26万亩。不过仅仅种好,还不能满足哈西娃村的发展需求。村里开始瞄准枸杞初加工,并建设了烘干区、色选区、包装区为一体的枸杞初加工基地,这让哈西娃村枸杞的价格每吨提高了4000元。枸杞产业一跃而起,成为带动哈西娃村集体经济飞速增长的“引擎”。

    每到秋季,哈西娃村就会被红色包裹。压弯枝头的枸杞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在阳光下散发出夺目的光芒,照耀着哈西娃村人的幸福生活。

    取于民亦用于民  筑巢引凤促振兴

    如今,哈西娃村将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都用在了改善村庄道路、水利设施和村公益事业支出上,连续9年牧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金全由村集体经济支付;从2010年起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助。

    2018年刚入冬,哈西娃村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搬迁仪式,全村牧民身着蒙古族节日盛装,宰牛杀羊、把酒言欢,共同庆祝广阔草原上,哈西娃村别墅区的建成和集体搬迁入住。

    为了村里仪式忙前跑后、四处张罗的人,除了温国忠外还有一位,就是村委会办公室主任阎英。这位干练的女人原本在西宁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如今她和丈夫定居哈西娃村,她成了温国忠的得力干将,丈夫负责别墅区物业管理工作。来到哈西娃村后,阎英发挥自己在教育领域的特长,为村里引来了很多师资力量,开展了多次枸杞种植和畜牧养殖技能培训。

    1981年出生的焦日格图是土生土长的哈西娃村人,2001年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的哈西娃村乃至整个都兰县屈指可数。看到近年来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毅然放弃在城市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乡当起了村干部。“家乡需要我,我更需要家乡。”

    10年巨变之中,哈西娃村也在逐步引入人才和培养人才。作为一个传统牧业村,哈西娃村的农牧业产品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哈西娃人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仍不理想,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农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收入的提高。

    当上村支书后,温国忠一直计划着在村里搞个乡村党校,2018年6月终于开始着手干了。当年哈西娃村启动了“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计划建设占地4300平方米的6层教育培训基地一座,村集体自筹资金400万元,省级拨款1200万元,计划在2019年年底完成。

    十年磨一剑。哈西娃人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了一曲高原特色振兴的牧歌,响彻在茫茫草原…… 

中国开工第一天
职业变迁折射社会新发展
新公务员法宽严相济
保护青山绿水,检察机关在行动
乡村教师“难招难留”困局初解
民间组织,辨清李逵还是李鬼
九旬老人的百科情怀
一曲高原上的振兴牧歌
“三区三州”脱贫见闻
看看海外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