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6件档案,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迄今为止国内各档案馆中仅藏的唐代档案,于2002年3月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这6件唐档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古墓,之所以能留存下来,与唐代文书档案的管理制度和吐鲁番地区先民的丧葬习俗有关。唐代规定,超过3年的政府文书档案即“揀除”,通常会被销毁或丢弃,这就是如今很难见到唐代档案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府丢弃的这些档案和书写文字的纸张却被民间视为宝物,把它作为随葬品敬献故人,由此看出古代先民对文字和文化的崇拜。吐鲁番早期墓葬内置衣物、明器,稍后又置墓志,这些与内地大体相同。后来,当地官员及居民开始将足以显示死者生前地位和政治影响的有关文书置于墓内,如因战功所得《勋告》、各类契券、官府文书等,由于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使这些纸质文书档案长期保存下来,也让我们今天能有幸看到唐代文书档案的真迹,了解唐代西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丧葬习俗。
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唐档已是残页,档案原件29.5厘米×26厘米左右,单页保存。书写在宣纸上,墨迹清晰,有3件落款有“开元二年”字样,并有1件盖有蒲昌府的印章、1件盖蒲昌县的印章,其中5件是唐代蒲昌府、县的文书档案,1件是西州寺庙禅师名单。
蒲昌府、县的档案记录了这样3件事:一是蒲昌县县民梁成德死亡,生前曾任蒲昌府兵卫士,蒲昌县将情况上报给西州户曹,同时发牒至蒲昌府。二是蒲昌府防区内临川城的府兵姜德,由于患有疮疾不能参加巡逻,临时安排一个名字叫王温玉的人值班有一个月,西州都督府询问蒲昌府派何人代替王温玉来临川城游奕。三是西州都督府兵曹发牒蒲昌府,称近来寇贼骚扰,务请府县加强巡防保地方平安。公元640年至792年,唐代在高昌设西州都督府,辖高昌、交河、蒲昌、柳中和天山五县。又置高昌、交河、蒲昌和天山四个折冲府,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政治军事要地。蒲昌府设置在州境东部的蒲昌县城,即今吐鲁番盆地鄯善县境内的辟展古城遗址。
从以上蒲昌府、县文书档案记载的大致内容可以了解唐代前期西北地区的府兵制度,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军事制度提供了素材。唐代施行府兵制度,属义务兵制,全国在籍男性农民凡20—60岁者都有被征当兵的义务,称为卫士,为了组织征兵、进行训练、输送卫士、征集军需,故在全国许多州县设置了军府六百余个。西州都督府下有四个军府:前庭府、岸头府、蒲昌府、天山府。四个军府负责保卫地方安全,但必须服从西州都督府兵曹参军的指挥调遣。而西州诸寺庙禅师的名单,则可以让我们了解唐代前期西域佛教的盛行。
流入上海文物市场
这些极为罕见的唐代文书档案在西域的古墓中沉睡了千年,到了20世纪吐鲁番的古墓遭到盗挖,才使尘封的档案得以被发现。从1895年开始,西方的一些探险家相继深入吐鲁番盆地,掠走了大批汉文和民族文字的写本文书。1912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英国的斯坦因等又先后对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群进行了盗挖,劫走了大批十六国至唐代墓葬里的纸质文书档案。在这一时期,他们从敦煌莫高窟又劫走了三万余卷古写本文书,我国的吐鲁番敦煌档案文书在这帮强盗的盗抢之下流散到了世界各地。其中,有一些文书档案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流入上海的文物市场,之后被各路收藏爱好者购得并流散四方。
与辽宁省档案馆馆藏6件唐档同一内容的档案,在日本有三个地方收藏。将两国四处的档案内容比对,可以证实均为唐开元二年2月至8月蒲昌府的文书档案。四处以日本奈良宁乐美术馆所藏最多,大小不等共156件;大阪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私人藏家藏21件;辽宁省档案馆藏6件;京都桥本关雪纪念馆藏3件。其中,京都桥本关雪纪念馆藏的3件比较完整,字迹也比较多,辽宁省档案馆所藏6件次之。
日本奈良宁乐美术馆藏的这批唐档是1935年左右,由寓居上海的顾鳌(字巨六)从古董商手中购得,从其中存在的许多碎片看,是对这批文书的最后收购。1939年转为上海知名画家张石园所藏,1940年又转为日本奈良宁乐美术馆馆主中村准策的藏品。
京都桥本关雪纪念馆所藏3件与上海知名的书画篆刻家钱瘦铁有关。1935年,钱瘦铁打算侨居日本并会见老朋友桥本关雪,把这3件比较完整的唐代档案作为礼物赠送桥本。钱瘦铁的这几件藏品是从上海的古董商处购得的。大阪某私人收藏家对其收藏的唐档来源闪烁其词,估计数量也不止21件。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6件唐档与罗振玉有关,那么唐档又是怎样到了他手中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罗振玉在“八千麻袋事件”中得到的。另一种说法是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文物市场买来的。对此,武汉大学陈国灿教授考证分析:从目前分藏在日本的蒲昌府文书的来源看,这批唐代档案在东渡日本前长时间藏在上海,至迟到20世纪30年代,已由吐鲁番流到了上海。罗振玉喜爱收藏又有对历史文献的鉴赏能力,他在那时虽寓居天津,但又不止一次地到过上海,这6件唐档很有可能是他从上海购得的。
罗振玉把档案带到东北
罗振玉,字叔言,祖籍浙江上虞,1866年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阴县一官宦之家。他早年考中秀才,曾先后在湖北农务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京师大学堂农科学校任监督。1906年奉调入京学部任二等咨议官,1909年补参事官。他对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曾在搜集、保护和抢救文化典籍和历史档案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如他曾抢救八千麻袋史料,被传为收藏历史的佳话。
1909年,内阁大库库墙倒塌,大部分典籍和档案被压在垣内。醇亲王载沣认为档案中无用的太多,奏请焚毁并获准,正值学部尚书张之洞筹建京师图书馆,便派参事罗振玉去库里挑拣并接收历朝的书籍。罗氏发现其中的档案是清代的重要史料,就请张之洞上奏朝廷不要焚毁而是移交给学部,这些档案史料有八千麻袋之多。192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因经费紧张,把这些档案史料作价8000大洋卖给了北京同懋增纸店化纸浆,罗振玉听到此消息后,花12000大洋购回并雇人整理,抢救和保护了一批重要的档案史料,这就是“八千麻袋事件”。
罗振玉于1933年出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时,将6件唐档送给傀儡皇帝溥仪作为见面礼,因而它们曾经是伪满新京博物馆的藏品。东北解放后,6件唐档收归东北图书馆并钤上“东北图书馆藏档”之印。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批示成立东北档案馆,东北图书馆将保管的220余万卷历史档案移交东北档案馆,其中就包含这6件唐档。1969年东北档案馆撤销,将6件唐档即移交给辽宁省档案馆保存至今。
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唐档既是珍贵历史档案,也是难得的文物。近百年来,在我国西域地区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些唐、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地方政府文书档案,为历史和档案学的研究提供了原始文献。它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实际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西北部地区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的历史文献,学术价值极高。并且,唐代宣纸不仅广泛用于书画,而且是政府公文书用纸。西域公文用的宣纸是朝廷配送、由长安运过去的,以其“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丝绸不闻声”的百折不损、墨韵万变再次佐证宣纸是“千年寿纸”。由此可知,幸存的唐档堪称传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