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打开“心”门说心事

本刊记者 付冰冰 《 人民周刊 》(

    日常生活中,当遇到人际关系方面的一些困扰,或者生活工作压力大时,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心理失衡状态:比如失眠、食欲不振,或者焦虑、抑郁。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如果任之发展,严重时可能会发展成为精神障碍。

    对“内在的父母”说再见

    人的一生要经历童年、少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毫无疑问,中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一方面要哺育晚辈,另一方面要赡养长辈,中年人往往面临着平衡工作与生活、自身与家庭的双重考验。有的中年个体对自身要求很高,追求完美,责任感很强,在日常生活中内心深处渴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不会拒绝他人,总感觉如果拒绝了他人之后,可能就不再被喜欢,不再被接纳。这种模式日积月累,内心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如果没有一个适宜的情绪调节方式,一味闷在心里,不对任何人倾诉,当压力大到有一天完全承受不住时,内心可能就会崩溃,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刘竞表示,“当个体长时间处于一个伪装状态中,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最后的结果往往会令周边的人感到非常惊讶。”

    事实上,很多个体这种行为模式的产生源自早年的成长经历,父母的养育方式产生的影响往往伴随孩子的一生,其中尤以孩子六岁之前的生活经历最为重要。如果孩子在幼时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和重要他人所喜欢的、接纳的,他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我是可爱的,有价值的”等积极的自我评价。假如父母总是苛责、批评孩子,孩子往往会形成“我是不可爱的,无价值的,不够好的”等偏负性的自我评价。孩子成人之后,尽管父母对他的态度已经慢慢发生了改变,但童年时期父母对个体的态度会内化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称之为“内在的父母”。

    “有些人在他人眼里看起来自尊心特别强,其实这种强只是表面的强,内心非常脆弱,低自尊,认为只有获得外界对自己的认可,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有的人看上去很温和、很淡定,不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类人的内心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很有力量。”

    当个体处于低自尊状态时,言行举止往往是在迎合外界对自身的期望,比如在职场上非常努力,渴望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在家庭中希望获得家人的认可,这种过于关注外界对自我的态度和评价的行为,使得个体很少去关注自身内心的需要,经常违心地做一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

    刘竞指出,如果不学会拒绝,不去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时间久了,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会出现职业倦怠心理,感觉自己活得累,没意思。个体只有和“内在的父母”说再见,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评价,内心保持平衡的状态,才能维护身心健康。

    三步纾解“孔雀心理”

    职场中常常会见到有的个体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希望自己处处都比别人强,这种不断攀比、处处争胜的心态被称之为“孔雀心理”。他们在职场中处处争强好胜,生怕在任何方面落后于别人。职场人需要竞争意识,但这种过分攀比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

    刘竞表示,比较是个体近乎本能的活动,每个人都有自我评价的心理需要,但是自我评价并无客观的评价标准,只能在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中作出判断。攀比的心理也源自中国的文化和我们接受的教育,父母希望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这使得中国人对比较“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孔雀心理”的背后,可能是个体不够自信的表现,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如别人,然后人为地给生活赋予了很多条件和目标,在比较中急于争胜求赢,以此来掩饰内心的脆弱与不安,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与比较相伴的是焦虑、浮躁和心理日渐失衡。

    刘竞表示,具有“孔雀心理”的人首先应悦纳不完美的自己。芸芸众生,绝无纯粹的完美者,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优点与不足。我们需要的是以坦然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理性地认识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这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其次,应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不同方式的比较会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和结果。“孔雀心理”的人多是选择性地关注比自己优秀的人,结果内心很挫败,越来越不自信,整日闷闷不乐。而向下比较会提升自信心,心情愉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貌似平庸,却能使人平和满足。一个人真正值得比的、最好的参照物可能是自己,想一想今天是不是比昨天进步了一点,想一想明年是不是比今年更上一层楼,不仅会提升自信心,也会激励自己前行的脚步。

    第三,需放慢攀比的脚步。职场生活紧张忙碌,有些人更是把生活看成了百米赛跑,过于在乎一城一池的得与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结果往往在庸碌匆忙中“忙”乱了脚步,“比”坏了心情。生活实际上更像是马拉松,最需要耐力和定力,不如放慢攀比的脚步,坚持不懈地努力,看看谁笑在最后,这才是长久之道。

    给情绪一个“出口”

    刘竞指出,焦虑分为广泛性焦虑和焦虑的急性发作。广泛性焦虑又被称为慢性持续性焦虑,被焦虑围绕的个体总是显得忧心忡忡,莫名地担忧会发生各种不好的事情,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脑子反应慢、学习及工作效率下降等情况。焦虑的急性发作,也称之为惊恐发作,临床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四肢无力或大汗淋漓,有强烈的焦虑,恐惧和濒死感。这类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到医院做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均未显示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有的人会表现出不敢乘坐飞机、地铁、电梯等情况。焦虑的急性发作特别容易发生在文化程度高、精神压力大的职场中青年人士中。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乐趣丧失为主要自我体验的一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另外会伴有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思维迟缓就是自觉脑子不好使,记不住事,思考问题困难。运动抑制就是不爱活动,浑身无力,走路缓慢,言语少等。严重的可能不吃不动,生活不能自理。 

    刘竞表示,当个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时,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回避和压抑这类负性情绪,否则它会反弹得更厉害,甚至可能出现躯体化症状。尤其是对于言行内敛、心思细腻、敏感脆弱的人群,如果不及时清理心里的情绪垃圾,长期的负面情绪会慢慢转化成躯体化症状。因此需要给情绪一个适当的出口,用适当的方式把负面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写日记、找朋友倾诉、健身运动等,也可通过心理咨询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如果仍然无法得到缓解,一定要去精神科寻求专业的帮助。

曾经的“叛逆少年”王阳明
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
书房与中式生活美学
最美黄河景,绵绵黄河情
打开“心”门说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