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后坪木器

莫嗌 《 人民周刊 》(

    早在春秋时期,木匠祖师鲁班就创造了“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匠工具,开启了木器制作的新时代。到了汉代,木器制作工艺便已传入重庆市武隆区后坪乡,但当时,学习这门技艺的人寥寥无几。直至唐代,为了满足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当地人开始学习这门技艺,并进行推广、普及,涌现出了不少能工巧匠,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通过师徒相传和自行摸索试制,逐渐独创出特色木工技艺,也打造出一系列特色木器制品。

    几经岁月的冲刷和沉淀,这些木器制品早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制作木器的手艺人逐年递减,目前,在后坪乡木器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的困境中,王国仁老人可谓硕果仅存,成为传统手工木器制作唯一的坚守者。

    手艺需要独自摸索和钻研

    后坪乡是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距离城区较远,因此老一辈人对当地的印象都停留在一首歌谣里:“后坪是个山旮旯……一年难见两个客,早来晚走留不下,哪个要想出远门,翻坡越岭累死他。”在后坪乡高坪村堰塞湖畔,一栋房屋遗世而独立,里面住着我此次将要拜访的老艺人王国仁。

    房屋的后院,是王国仁木器制作的手工作坊。此时,86岁的他正全神贯注地坐在车床前,用刻刀在木块上刻划,熟练中带着些许迟钝。随着刻刀划过,木器发出“嗞嗞”的声响,卷曲的木屑散落地上……在这个空间不大、充满木屑清香的手工作坊里,零零散散地摆放着各种工具、木材和等待雕琢的半成品,靠近车床的木制板凳上,琳琅满目地陈列着木碗、木盆、木杯,看上去颇为精美。

    20世纪初,高坪村家家户户都靠制作木碗维持生计。王国仁从小耳濡目染,从有记忆以来,他就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每天帮父亲打下手:搬个木块、镟个木墩、拣个小碗……从玩耍中“学”到不少“手艺”。1947年,16岁的王国仁拜木器制作大师代昌禄为师,正式学习木器制作,一直到今天,86岁的王国仁还在坚持以传统工艺制作木器。

    学艺伊始,师傅就叫他制作木碗,因为技术不够娴熟,他一天只能完成10余个,且成品粗糙,卖相欠佳。后来,经过不断练习,他一天能轻轻松松制作50个木碗。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王国仁跟着师傅学了不到两年。原本照这样的进度学下去,王国仁不仅在木器制作的数量上会与日俱增,在工艺的精细程度上也会进步神速。当时,师傅仅将较为粗浅的制作手艺教给了王国仁,但像窗棂、罐子、沙钵、香檀等精细、复杂的手艺,尚未来得及传授给他。提起往事,王国仁不禁懊恼了一阵:“遇上这种事情,我也没有办法。”

    作为家中的长子,王国仁还有3个弟妹需要扶持,而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便是他制作木器的收入:“村里人都在做木器,别人能做很多别致的花样,我不会,所以我赚的钱很少。”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王国仁只能独自摸索和钻研制作手艺。

    已经掌握了手艺基础的王国仁,最首要的就是提高木器制作的精细度。他从酒杯、茶杯、茶盅等小物件开始做起,以木碗的经验,先制作一个原型,然后对比他人的成品,观察甚微,在借鉴中慢慢改进。凭借一股热情和干劲,王国仁不仅学会了制作耙子、木甑、木碗、木椅,还学会了制作审美价值较高的房檐、窗棂雕花、八仙木桌、神龛等难得一见的工艺品,渐渐地,他便成为武隆后坪木器制作的名人。

    一件木器需要刻划3000多刀

    “我年轻的时候,木器是常见的生产劳动的器具、房屋建造的饰品、日常生活的用品和祭祀的物品。”据王国仁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坪木器盛极一时,全乡知名的木匠师傅有30余人,师徒总数近100人,仅王国仁自己就带了6个徒弟。当时,后坪木器声名大噪,邻县彭水、丰都一带的人不惜跋山涉水,来到他们村里买木器,王国仁房前的空地上一直很热闹,常常排着10米长的队伍,等待购货。为了不让排队的人空手而归,王国仁甚至利用自己娴熟的技艺,在徒弟们的帮助下,仅一天之内便制作出了120件大小不一的木器,这项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木器制作机械化也应运而生,但王国仁制作木器的主要工具依然是车床。他所谓的“车床”,也不过是通过脚蹬两根木棍牵引皮带,从而产生动力,随着木料飞速旋转,用各种刀具进行切、削、刻等操作。由于经常加工坚硬木,刀易钝化,车床上都配有磨刀石,以便随时磨刀具和其他相关工具。

    “后坪木器选用的原材料,都是我们当地山坡上和村民房前屋后生长的树木,它们的材质结构紧密细腻,成本很低,也便于利用。”以制作木碗为例,王国仁经常就地取材,多以当地生长的白杨、杉木、青杠、红椿等树种为原料,选取节大、疙瘩多的树根或树疙瘩为佳,这样的木料有韧性、无毒、无异味、不易变形,制作出来的成品经久耐用。

    “木器制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讲究。”选好木料后,王国仁将采伐的木料锯成短节,长短根据不同的木器成品而定,一般长度为1—3尺,然后根据锯好的短节木料,用斧头制作把心,把心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原材料和车心,其大小尺寸按照一定的模子制作,直径大概在3—5厘米,使原材料能牢牢地固定在车心里。

    王国仁将固定好的原材料和车心一齐放在车床上,用砍刀削去树皮后,再用弯刀把材料表面打磨光滑,接着用弯刀将模子里面的材质挖空,根据不同的成品把表面打磨成型,即完成粗略的轮廓。

    “雕磨是最费功夫的,也是最要劲儿的活儿。”王国仁指着一个木碗成品说,这一工序要精工细作、用心雕磨,才能做到厚薄匀称、划线曲美、底部平稳。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万变不离其宗”,王国仁一脸自豪道:“功夫全在手上,这种感觉说不出来。”制作一件木器制品,往往需要刻划3000多刀,其间还需根据不同阶段和部位的要求,改用宽窄不同的刻刀、尖刀、锉刀等工具,只有这样做出来的木制品,才会光滑美观、经久耐用。

    古稀老人孤独的坚守

    江河中滚滚涌动的波涛,既激扬起璀璨的浪花,也冲刷出砾石和泥沙。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定了人类文化的新旧更替与演化消长。许多传统行业的工艺,在这种更替与消长中,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后坪木器也不例外。如今,在后坪一带,村民修房造屋多以钢筋水泥为主,装修用压模胶板,门窗用铝制化工产品。而生活类用品,除煮饭使用的木甑和休息所用的木椅、木凳外,大多被铁制、瓷制产品所代替,木器渐渐退出了当地人的生活。代代相传的木器工艺,由于没了用场,逐渐被人们丢弃和遗忘。待业的年轻人不再青睐这一手艺,技艺娴熟的手艺人相继歇业、改行,仍坚持木器制作的手艺人年岁已高。

    一提起传承之事,王国仁便黯然失色:“我最担心的是老祖宗的手艺断在我手里。”简单的木器制作耗时很长,价格却不高,一个小木杯仅卖6元钱,大的也只能卖到10余元,远不如打工挣钱来得快,因此年轻人都不愿学。而高档雕刻工艺品又需要较好的木工、美工基础和悟性,现在能吃苦耐劳、熟练掌握全套制作工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老艺人们门庭冷清,只好在无望中转行从事他业。

    如今,王国仁接的活,大多是村民自己备好木料,再送上门请他加工,因为都是帮乡邻或亲朋好友制作,所以他收取的费用并不高。后坪乡宣传委员董理说:“现在王国仁老师的年纪大了,每天做木器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当师傅还是没问题。”2014年,后坪木器制作工艺被列入《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多的世人所认知,但后继无人的窘境,则一直是王国仁的心结。

    临别之际,王国仁送给笔者一个木制酒杯,上面木头的年轮纹路清晰可见,暗黄的色泽为其增添了些许古朴的韵味……这带着山间清香的后坪木器,总有一种道不明的质感。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力作
“天路”之舞
叶帅带领我们学英语
古代“快递”什么样
后坪木器
茶杯
简单
我的军体拳
总有那一片蛙声
美好生活家园签约叶县,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