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高考改革行稳致远

《 人民周刊 》(

    一年一度的高招季又将拉开序幕。继浙江、上海之后,今年,又有17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这意味着,新高考时代越来越近了。

    本轮高考改革的思路,源于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于当年在上海、浙江两省份,重点围绕“两依据、一参考”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到2017年,沪、浙两地试点完成一个周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试点行列;2018年,全国又有17个省份加入“新高考”。在十九大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

    高考,折射着时代印记和社会变革。1952年,新中国实行高考制度;1966年,高考制度被取消,高校停止招生工作。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均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是一场恢复青春的国家考试,在许多人的记忆里依旧是那样的鲜活清晰。

    在过去的40年中,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途径,让数以亿计的学子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国家的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无数年轻人最美好的青春座右铭。然而,40年后,关于它的质疑和批评越来越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考试录取标准单一、分分计较,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影响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等等。尽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这种“平等”忽视了人的个性特长差异和当代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影响了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助长了中小学校和学生之间同质化竞争与高等学校同质化发展。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如何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遵循教育的本质,推进科学选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新高考改革总体包含两大方面,第一是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第二是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录取方式改革。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本轮高考改革的核心目标,打破单一录取标准,建立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其关键是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只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因此,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的主动性、自主权,赋予考生选择学校、选择考试、选择学习的自主权,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角度上,对高考改革要有全局意识。教育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最好的考试?什么是真正的公平?高考改革,不仅仅是选择权的赋予,其后还有更深的社会和文化蕴藉,我们不妨多些宽容心态,支持改革坚定前行。

高考改革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