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群组”不是法外之地

《 人民周刊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包括微信群、QQ群等在内的互联网群组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群组方便了群众工作生活,但一些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落实管理主体责任不力,部分群组管理者职责缺失,造成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谣言诈骗、传销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通过群组传播扩散,一些不法分子还通过群组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了《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于9月7日公布,10月8日正式实施,自发布之日起就受到广泛关注,公众期待新规能够规范互联网群组管理、整顿违法违规现象、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舆论高度关注“群组管理”新规

    全媒体报道情况

    根据众云大数据平台,9月6~7日,相关网络信息约有1960条,其中,敏感报道信息468条。9月8日,即《规定》发布的第二天,为舆情高峰期,当天共产生600篇相关信息。

    《规定》首先发布于国家网信办官网上,后续报道主要来源于人民网、法制网、凤凰网等重要新闻网站。

    综合全媒体报道情况,主流媒体报道以《规定》全文发布和专家解读为主,也有媒体总结了新规下哪些信息不能随意在群内发送等,对群主担责、新规涉及的法律问题等展开讨论。

    2017年十大互联网群组违法违规事件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近年来以互联网群组为载体的违法违规案件时发,这些案件的波及面和破坏力也在逐渐扩大,媒体和公众对此类案件关注度与日俱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梳理出2017年十大互联网群组违法违规事件,具体如下:

    互联网群组违法案件的涉案范围不仅限于本地,还跨省甚至遍及全国,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中,通过互联网群组传播的违法违规信息在这些案件中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规定》的出台能够为这些违法违规信息加上“过滤网”和“净化器”,从源头上制止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

    网民印象

    新浪微博数据显示,网民对《规定》的整体印象为支持肯定,认为应该实施《规定》。

    多数观点认为,互联网群组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应该规范管理群组,明确群主责任。

    解惑疑点,解读亮点

    讨论:互联网群组是不是私密空间

    《规定》发布后,公众焦点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群组是不是私密空间上。少数人认为,群组是私密空间,公权力机关、提供群组服务的平台方无权对群组内的信息分享活动或其他交易行为进行规制和管理,否则会侵犯公民的通讯自由和保密权。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指出,对群组服务的监管不能简单地和侵犯通讯自由画等号。通讯秘密和通讯自由保护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分享信息、交流看法和意见的活动,而群组服务的功能,并不只是信息分享活动,而可能与行为密切相关,比如利用群组作为实施线下行为的号令,利用群组服务完成社会动员或人员聚合,甚至利用群组服务实施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等。因此,群组服务,不能简单适用于宪法承认和保护的通讯秘密和通讯自由,对群组服务的监管,也不能简单地和侵犯通讯自由、通讯秘密画等号。

    《规定》亮点:群主不能再“任性”;强调平台责任;健全举报渠道

    提升群主的责任意识

    《规定》明确,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规定》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群主的责任意识,群主有义务管理好自己所建的群组,一旦发现违法违规情况,就要采取措施及时处理,而不是听之任之,如果不及时处理,产生不良后果,群主就需要承担责任。群主负责制能够及时掐住群内违法违规信息传播的苗头。

    强调平台责任是《规定》的亮点

    长久以来,平台对于群组的信息安全承担责任一直都没有明确落实,《规定》将管理的重心放到了平台上,落实主体责任。《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平台在确保群组信息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责任,同时赋予平台一定的管理权限,让平台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比如,规定平台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等,平台可以利用已掌握的数据建立信用等级体系,引导用户合法合规使用群组。强调平台的责任,还有一个好处在于平台比政府机关和群主更具备系统监管和改善群组环境的条件,无论是数据资源还是技术能力,都是平台更占优势。

    健全举报渠道,应对群组的相对封闭性

    《规定》要求:“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应当接受社会公众和行业组织的监督,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渠道,设置便捷举报入口,及时处理投诉举报。”群组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建立健全举报渠道能够提高监管处置群主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的效率,加强社会动员、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以申请和投诉的方式开展查处和纠正,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

    媒体评论摘要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列明规矩 画出红线——治治网络“群扰症”》指出,越来越多的网民吐槽,网络群组已沦为商品恶意营销、网络投票和低质杂糅信息的“聚集地”,严重影响了正常交流和使用体验;而群聊中的跟风附和与动辄而来的语言攻击,更让不少人苦恼。“健康良性的群组状态,离不开平台、群主和群成员三方的共同努 力。”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对于不涉及违法违规行为的群聊烦恼,需要群成员自觉承担虚拟空间的社会责任,“群主和平台保证的是底线,而关键更在于每一个群成员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能跟上虚拟空间和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

    东方网《互联网群号管理势在必行 监管引导要齐飞》文章指出,网络治理的工作重心之一是网络信息流通的安全有序与生态保健管理,这相当于在网络世界建立环保机制,给违法违规信息加几道过滤网,安几个净化器。当然,规范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履行群组管理责任,还要预防一管就死、“一刀切”的问题,还要因群因号施策,加强引导,比如给个图文并茂的电子使用手册让人们去正确认识和使用微信等软件,顺便普及法治层面的知识,让人们有一个方向而不至于“迷路”。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 姜洁冰)

“群组”不是法外之地
德法高铁巨头“联姻”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