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八百里秦川唱秦腔

李康 盛开峰 李九昌 《 人民周刊 》(

    秦腔也称“乱弹”“梆子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它起源于西周,形成于隋唐,完善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扎根三秦大地,表演风格朴实粗犷。秦腔历经数代,日臻完美,而今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

    秦腔的起源和发展

    秦腔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广为流传。秦腔孕育于我国的黄土高坡,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艺术形态,造就了秦腔嗓音高亢嘹亮、激昂豪放而又凄美婉转的特点,在秦腔艺术的表演中有朴实、粗犷、豪放、凄美的特点。黄土高原上恶劣的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劳动人民经常爆发出“呀”“呦”的声音,展露出劳动人民最原始的精神风貌。

    秦腔以陕西省宝鸡市的方言作为语言的脚本,以它的四声阴阳(声调)进行旋律的创作,其旋律基本与口音相吻合,秦腔演唱中也忌讳违反了其方言的四声阴阳规律进行演唱,即“倒字”的情况。如“见”字在秦腔中属阴平低降字调,若唱成阳声上扬,观众会误以为是“梨”字,从而出现歧义影响欣赏感受。

    秦腔有两种不同风格的曲调即“欢音”和“苦音”。“欢音”又叫“花音”或“硬音”,“苦音”又叫“哭音”或“软音”。“欢音”具有大调的性质,“苦音”具有小调的色彩,因此构成了两个独立的旋律系统。

    秦腔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清末民初。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等人在西安创建易俗社,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创立编写机构,同时对秦腔的音乐、剧目、表演、舞美等进行了全面改革,使其面貌一新,被称为“改良新声”。至民国十五年前后,在陕西省相继建立秦腔班社,如“三意社”“正俗社”“新声社”“尚友社”等,多达50余家。

    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秦腔改革勃然兴起,成为这个时期秦腔发展的主流,并使秦腔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毛泽东主席的倡导和关怀下,由著名诗人柯仲平、戏剧家马健翎于1938年在延安创办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作了《中国魂》《血泪仇》等现代戏,创造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秦腔。同时,改编了《打渔杀家》《反徐州》等秦腔传统剧和历史剧。在民众剧团的启迪和影响下,边区各地相继建立了“八一剧团”等一批秦腔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改戏、改人、改制、繁荣剧目。秦腔艺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秦腔剧目也如雨后春笋遍及三秦,秦腔艺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与提高。五十年代初,为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荟集戏曲人才创建了西北戏曲研究院(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对秦腔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研究、改革和示范作用。

    1958年,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及尚友社三大秦腔剧社组成“陕西省赴京汇报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轰动京城。秦腔被誉为“老树红花”,并于1959年巡回大江南北13省(市)演出。

    近年来,秦腔不仅唱遍了三秦大地和大西北,还流行于西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走向大半个中国。如今,秦腔不仅流向全国,它正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开放步伐,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受到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故而称之为“大秦腔”。

    秦腔的表演形式

    秦腔艺术本身的表演形式十分粗犷、朴实和豪放,在表演过程中,会添加一些较为夸张的成分,且表演技术和艺术形式相对来讲较为丰富,带有一种以情动人的艺术表演特征。在表演时,表演者本身的身段和表演特技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通常情况下,秦腔常用的表演手段有拉架子、趟马、吐火、亮相、扑跌、枪背、扫灯花、咬牙、顶灯、甩发、转椅、摩锤和瞪眼等。在一些神话类的秦腔表演剧目中,其使用的表演技术和艺术形式则更加奇特和多样化。花脸在表演过程中还讲求所谓的架子功,以及正式表演时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的一种十分威武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秦腔戏曲的角色特点

    秦腔戏曲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他们各自用不同的风格和唱腔来诠释不同的角色,使得秦腔戏曲的表演更加立体丰富。秦腔戏曲的演唱多为相似相近的曲调进行填词创作,在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都能找到各自常用的音乐元素,是一种较为固定的作曲形式。

    在秦腔中,一般老生、老旦的角色要表现出苍劲和宽厚的质朴感。老生又可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大多是老年人的形象,一般为老年的官员或社会底层的人物,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老旦饰演的是老年的妇女,可表现下层的年迈母亲,也可表现富贵的大户妇人。正旦在剧中一般为已婚的妇女,唱腔端庄大方,《二堂献杯》中的田夫人和《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就是其代表。而旦角中的小旦、花旦、武旦等都是年轻活泼姑娘的角色,所以在用声上也多以清脆嘹亮的声音进行演唱,如《柜中缘》《打金枝》中年轻活泼的少女形象。

    而与之风格相近的男性角色则是虚生,大都声音嘹亮、气宇轩昂,多为饰演一些正义、勇敢、保家卫国的忠义之士,如历史人物唐太宗、宋江、关羽等忠肝义胆的角色。小生为青年男子的角色,更加突出角色中的英俊、儒雅、风流倜傥等气质,如《楼台会》中的梁山伯的人物形象。秦腔中最具特色的角色非净莫属,唱腔通常粗犷豪放、气派稳重,如《铡美案》中的大净包拯,又如《芦花荡》中的毛净张飞。最后还有一种诙谐的角色——丑,丑具有滑稽的艺术特色,在舞台上亦庄亦谐,制造笑料但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需要将唱、念、做、打融为一体才能将角色演好。

    唱腔的特点

    唱腔是戏曲的主体,秦腔的唱腔非常有特点,它的唱腔和弦律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西北原野上“天苍苍,野茫茫”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倾吐着大西北人的心声,同时又兼有缠绵绯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它那粗犷、豪放、大气,体现着西北人的个性。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自成一体,伴奏曲牌非常丰富,舞美灯光,日趋现代化。

    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成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一带)地区,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也称同州腔、老秦腔。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其调刚劲高亢,唱腔具有昂扬委婉的先秦风格,其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古秦风驷铁车辚之刚劲;流行于西府凤翔一带的,称西府秦腔、西府乱弹,即西路秦腔。其调低沉悲苍,细腻优雅,具有如泣如诉的哀怨特色;流行于汉中、安康一带的,称汉调桄桄,又叫汉调秦腔,即南路秦腔。南路秦腔既有高亢激越的特点,又有柔和婉转的地方特色;流引于西安地区及周边附近的,称中路秦腔,它集各路秦腔之长,并兼有端庄寓流的刚健含婀娜的风格。

    2006年5月20日,秦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秦腔要在继承其本身包含的传统特质的基础上,按照时代特点和观众的审美要求,对其表演形式进行改革和再创造。秦腔表演者和研究者需要在保留秦腔艺术本身艺术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年人和青年人的审美要求,借助深刻的内涵和新颖的表演形式,来吸引更多的观众体会到秦腔的艺术美。八百里秦川,秦腔依然嘹亮唱响。

《二十二》爆冷逆袭
保温杯不是中年人的迷失
青年叶剑英的革命路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
日升昌票号的兴衰
古代也有盗版书
单秀荣的三个角色
八百里秦川唱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