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库布其模式:开启治沙新征程

本刊记者 钱敏 《 人民周刊 》(

    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被称为中国第七大沙漠。它距离北京正西800公里,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头之一,十几年前,这里的沙尘一夜之间就可以刮到北京。

    如何对库布其沙漠进行治理?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沙漠变“绿洲”

    1988年,王文彪(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还是个28岁的小伙子,初到库布其杭锦盐场任场长。盐场的环境极其恶劣,18平方公里的盐湖被黄沙覆盖,生产设备也被埋了一半,每年亏损500多万元。“盐场每卖一吨盐,就拿出5块钱种树!”在质疑的目光中,王文彪带领27人的林工队,开始在盐场周边植树固沙。

    一排排绿树形成屏障,减少了沙漠的侵袭,盐场开始扭亏为盈。但是盐场地处沙漠腹地,每年为绕路增加的运费高达1500多万元,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盐场仍然难以获得大的发展。

    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条长达65公里的穿沙公路延展开来。

    此后,从黄河沿岸的防沙护河锁边林,到发展沙漠绿色经济产业;从343公里穿沙公路的修建,到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绿化……

    王文彪带领亿利资源集团,从植树治沙、修路穿沙到用沙生财、变沙为宝,生态修复的事业越做越大,一发而不可收。

    近30年的时间里,王文彪带领亿利团队在库布其绿化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的百万吨沙土,被牢牢摁在了地上,沙尘天气天数逐年减少,再也不会随风肆虐,再也无法危害首都。库布其沙漠从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生命绿洲”。

    创新生态产业扶贫

    库布其沙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治理的上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创造了人类生态工程学上的奇迹,这让亿利人感到骄傲。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治沙的同时,亿利人还使沙区民众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富裕。沙漠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400元到2000元再到今天的15000元,亿利资源集团提供了100万人次的就业岗位,让10万群众摆脱了贫困。

    如今,这里有窗明几净的牧民新村,是亿利人让牧民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这里还有书声琅琅的亿利东方学校,亿利人再也不让一个当地儿童辍学了。

    在治理的基础上发展沙漠经济,亿利资源集团通过创新生态产业扶贫的方式,改写了库布其沙漠百万民众的命运。

    从防风固沙植物的选择到产业化治沙,这是人类防沙治沙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和突破。亿利人在修筑第一条穿沙公路时,就大胆选择了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甘草等一大批可发展饲料加工、健康产业的植物物种。

    在多年的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工作中,亿利人摸索和有效实践了多种治沙模式,其核心就是“生态经济治沙”。而采用经济植物进行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的创造性实践,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这项措施与其他生态经济治沙措施一起,共同支撑起“生态经济治沙”的先进理念和有效模式。

    扎根库布其沙漠29年,亿利资源集团通过“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治沙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的新路,创造了5000多亿元的生态财富。库布其沙漠从了无生机的“死亡之海”,变成了富饶文明的“经济绿洲”。

    库布其模式可复制推广

    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充分肯定了王文彪带领亿利资源集团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成绩,并对其库布其模式的复制推广寄予了厚望。据了解,在近30年的实践中,亿利资源集团紧紧围绕“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绿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输出的治沙模式。

    目前,库布其模式已进入内蒙古、新疆、西藏、贵州、河北、甘肃、湖北、北京等地,承担起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北京冬奥会、南疆治沙治理苦咸水、西藏拉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修复等国家生态工程。亿利人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国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放眼全球,可被治理的次生沙漠在哪里存在,亿利资源集团的脚步就准备迈向哪里”。

    巴基斯坦《今日报》高级记者亚希尔·哈比卜·汉去年跟随一个巴基斯坦媒体代表团访问了库布其沙漠:“让我们一行人惊叹的是,中国成功地将一片荒漠变成了绿洲,并且通过开展畜牧、旅游、生物医药等产业帮助当地贫困的农牧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提到巴基斯坦也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希望亿利资源集团可以帮助巴基斯坦把沙漠变成富饶的绿洲。

    今年6月19日,来自埃及、博茨瓦纳、布隆迪、利比里亚、南非、冈比亚、坦桑尼亚等27个非洲国家的记者们走进库布其,通过镜头与笔端记录了中国治沙扶贫、荒漠变绿洲的故事。

    “我的国家南苏丹正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我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同时做沙漠治理的研究。”南苏丹广播集团的记者阿汤加正在做一部关于沙漠的纪录片,“在南苏丹,人们应对荒漠化通常的做法是从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搬迁出去,让那里的生态自然恢复,但是这样的过程非常缓慢,而库布其治沙的做法是人们主动治理,我要把中国的治沙经验带回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治理沙漠还可以这样做。”

    “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三张名片”

    2017年6月2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亿利公益基金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共同成立启动了“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联合国环境署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搭建经验交流平台,推动“一带一路”荒漠化地区生态产业发展,让全球荒漠化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国经验,尤其是库布其30年的沙漠绿色经济成功实践,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生态治理与防治荒漠化国际合作。

    早在2014年,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就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世界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报告》,将库布其生态财富模式誉为继核电、高铁之后,“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三张名片”。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指出,王文彪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沙漠经济学”,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甚至全世界的生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消除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借鉴意义。

    7月28日至30日,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召开。论坛由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亿利公益基金会承办,来自全球的300多位政要、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齐聚库布其,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共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大计。从沙漠腹地走出来的库布其治沙模式,正走向“一带一路”,走向全球。

库布其模式:开启治沙新征程
留学预警那些事儿
夫人眼中的陈云
困却不睡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