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国际金融报》2017年7月3日刊文

港味金融

袁源 《 人民周刊 》(

    香港的未来,将取决于港人的思想,这就像法国著名作家雨果(Victor Hugo)所说的那样,“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思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

    20年间,凭藉“一国两制”这张帆,借着“中国概念”这股风,香港人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航道上,珠还南海,光耀香江。

    一份活力: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在其调查评估的全球63个经济体中,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此外,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香港GDP达2.49万亿港元,1997年,香港GDP为1.37万亿港元,20年间的增幅在发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成为香港四大支柱行业。自2015年开始,香港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超过90%。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归20年,香港经济、金融发展均有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活力和金融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经济韧性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更强;继续充当内地与全球贸易中间人的角色;营商制度和商业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内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融资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个中心:进入国际金融中心行列

    谈香港经济的活力和魅力,金融是重要指标。

    截至2017年3月底,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人民币客户存款及存款证余额5831亿元),占据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70%。截至2017年3月底,香港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达21万亿港元,约为香港GDP的8.5倍。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160家获授权保险公司和超过6万名获委任保险代理人。上述这些数字尽显香港金融活力。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是衡量金融活力的重要指标。在这份榜单中,香港连续多年排名前列。2017年3月公布的最新排名中,香港位列第四,仅次于纽约、伦敦、新加坡。

    对于香港金融中心建设,外界关心两个话题:一、香港是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还是世界级金融中心?二、香港如何面对新加坡以及上海的竞争?

    香港交易所执行总裁李小加对于第一个问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有一个表述,“现在我们常说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但20年前香港只是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今天,它已真正进入到国际金融中心的行列”。

    数据显示,金融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经济比重18%,而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仅占10.4%。2016年时香港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场,内地企业IPO比例高达80%。

    “香港与内地的紧密关系,加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只要内地没有完全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中国就需要一个离岸人民币以及其他金融操作的市场,香港是完美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表示,“此外,香港具有相对独立的金融和法律系统,对国际商业资本有较强吸引力。”

    对于第二个问题,应该看到三大金融中心的独特性以及互补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教授韩永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世界重要的贸易港口,是其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基于不同的外部环境,三地的金融中心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在市场环境方面,香港采取的是高度统一的自由集成型金融模式,货物和资本进出香港的自由化政策为跨国银行和境外资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新加坡则通过放宽外汇管制、放松外资银行经营限制、采取更为开放和自由的金融改革措施,使其迅速发展;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第二,在发展机遇方面,香港天然的区位优势为其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亚洲美元市场是新加坡发展金融业的独特优势;上海金融中心已形成了逐步扩充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发展机制。第三,在市场短板方面,香港的金融监管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新加坡金融市场的综合性能有待提高;人民币不完全兑换是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度性约束。

    在韩永辉看来,“上海替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是伪命题。第一,香港和上海在金融领域的互补性要远远大过竞争性。未来上海-香港的关系,会越来越类似于纽约-伦敦,即:分别为某种世界级货币的在岸-离岸市场。第二,香港是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即便香港在直接融资领域被上海抢去生意(正在发生),光靠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产池,就能靠资管业务继续养活这座城市。

    一个角色:中企出去的“桥头堡”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是内地引进海外资金、技术、管理等主要的对外窗口和中介,香港回归后这一作用进一步加强。香港在内地的投资不再仅局限于加工制造业,房地产、商业、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也成为投资热门。港商参与内地国企改革和中西部开发等方面踊跃,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后及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后,港资对内地服务业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

    王军告诉记者,香港对内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为内地企业融资、登陆资本市场提供便利;促进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带动、协调以及配合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香港一直以来都是内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数据统计显示,数年来,内地企业对香港的直接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超过50%。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陈维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回归二十年来,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存贷款规模来看,中资银行已经占到香港银行业的三分之一,可以说,香港正在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展望未来,香港的金融业还要做得更大更强,发展空间很大。”

    随着中国从一个资本的输入国向资本的富裕国和出口国的转换,港交所期待,未来20年,香港的角色从“为内地吸引资金”的融资中心,转化为三个新中心,即:内地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领先的离岸风险管理中心、内地的全球资产定价中心。

    一个依靠: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

    作为高度自由和国际化的经济体,香港对外部环境的依存度很高,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对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无论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都对香港经济和民生带来冲击。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制度护佑下,香港经济总能化险为夷。20年间,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沪港通、深港通的相继落地,香港经受住了各类考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表示,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香港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推动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积极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两地金融合作,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维护香港金融稳定。

    一个热点:金融科技处于萌芽阶段

    “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高峰论坛上展望了香港金融的未来。

    为了促进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建设,2013年,香港特区政府组建了金融发展局。近期,金融发展局发表了《香港金融科技的未来》及《香港—利用分散式分类账技术建立信任》两份研究报告,旨在推动香港金融科技FinTech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金融发展局主席史美伦指出,香港金融业已是世界级水准,但金融科技仍处于萌芽期。长远来看,香港在发展传统金融项目的同时,也将同时开拓金融科技。

    正如《金融时报》所言,香港的未来,将取决于港人的思想,这就像法国著名作家雨果(Victor Hugo)所说的那样,“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思想。”

远离假货,中国制造正翻山越寨
中德携手构筑全球治理责任共同体
港味金融
“微腐败”大祸害要根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