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2017年3月10日刊文

“空巢青年”面面观

齐世明 《 人民周刊 》(

    当下,真是一个造词年代,网络似炉,各种“火”词儿,如“钢”花四溅!最新“火词”叫“空巢青年”,是指远离家乡、亲人(同处一城也与父母、亲人分居),单身、独居、租房的年轻人。

    当下,真是一个造词年代,网络似炉,各种“火”词儿,如“钢”花四溅!最新“火词”叫“空巢青年”,是指远离家乡、亲人(同处一城也与父母、亲人分居),单身、独居、租房的年轻人。

    “单”“独”,一看到这些字眼儿,人们的心头都要袭上一层清寒,担心这些披着“冷词儿”“外衣”的青年,体感更兼生态的瑟瑟吧?这个独自在外打拼又独居的群体,自我感受如何?关上屋门的一面是怎样的?笔者有两位文友正属“空巢”,走近他们,正可作面面之观——

    第一位属于人们常说的“北漂”类。不过,他是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沈阳,工作收入不错,租房只占月薪五分之一,一室一厅,“躲进小楼成一统”,他像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笔下的小王子有了自己的“小星球”,下班后聚会归来,他如精灵一般在客厅、卧室和厨房之间赤身逡巡,开这个灯、闭那个灯,如舞台上的主持人,走到哪聚光灯打到哪,那叫一个美!

    当然不只是有自由与潇洒,最让他不痛快的,是住处偏,手机信号差;最让他不好过的,是晚餐(午餐还好,公司统一解决)。吃泡面成了他的“看家晚饭”,泡面实在腻烦了,只能四处溜达,去寻快餐店……

    笔者之感:与被动独居的“空巢老人”相比,“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也就是希望空巢的群体,他们大多20岁至39岁,同类竟高达2000万人,忒值得社会关注啊!一份调查显示,“空巢青年”的私生活多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上网、玩手机和独自吃饭。他们更愿意在美食、服饰、数码产品等方面花钱,追求生活品质“对自己狠一点儿”。尽管对空巢之苦有如下吐槽: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但是,空巢只是一个人生阶段,如果将之视为成家立业前的一个过渡或者说实习,还是值得“有志”青年尝试的。东北女孩身上贴的标签是爽快,乍一看粗放的外在同样是细腻的女儿心,这第二位也不例外,仍然想做依人小鸟,她东北方言味儿极浓:哎呀妈呀,开始老逾作(舒服)了,那真叫想干哈(什么)干哈,啥时候吃饭睡觉凭各个儿(自己)心情。但你每月总有不逾作那几天呀,那天我发烧了又赶上外边打雷,哎呀妈呀,老害怕了!这时候,正巧妈来电话了,我“哇”一声就哭了……

    笔者之感:有一条独居经验这样说,节假日千万不要午睡,因为等你醒来时候,看着窗外迟迟下沉的夕阳,会有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空巢青年”的流行更类似一种社会心态,当然不是被全世界抛弃,也不是你抛弃了全世界。纵目全球,这更形同一种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吧!美国有3100万人独自生活,其中独居女性是主体,而北欧四国近45%的住户都为独居者,显示了当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中国的“空巢青年”——更准确地表述应是独居者,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对此给予更多的理解,特别是北上广深,经济条件优渥的独居女性是很享受于空巢的,你再刻意打上“圣(剩)女”“光棍”等标签,恐怕不无轻慢之嫌了。

    即便是“空巢青年”中的被动孤独者,甚或抑郁症患者,也不应感到似被凄风惨月笼罩,终日沮丧,似成“都市里的孤岛”。独居确属多元化生活方式之一种,不应有“潇洒必然孤独”的两难选择。而我们的社会以及相关部门也不是面临着“(独居)生活多元化更难管理”的唯一选项,无论“空巢”老年还是青年,都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更好的服务。

破融资之难,当求供给之变
共享时代及其敌人
国家中心城市绘出中国城市新天际线
“空巢青年”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