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观点

《 人民周刊 》(

    政策助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

    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司长  周建平

    一是确保政策文件贯彻落实到位。推动相关部门继续出台落实新一轮东北振兴重大政策文件的具体实施意见,推动《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适时组织对东北振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二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扩大开放。支持东北三省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先行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对东北地区投资营商环境定期进行督查评估。实施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中央企业和地方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中央企业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加快解决厂办大集体、“三供一业”等历史遗留问题。研究出台支持东北地区吸引和用好高端人才的专门政策。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

    三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推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建设。出台支持产业衰退地区转型的政策举措。支持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为重点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攻坚行动。抓紧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东北振兴金融联盟。支持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培育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东北地区组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研究制定促进东北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四是支持开展对口合作和扩大开放。组织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建立对口合作,出台《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指导地方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并深入务实开展合作。指导支持辽宁省自贸试验区建设。出台《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等跨省区重点区域规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东北产业结构调整

    辽宁省阜新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专业副教授  戴玥

    高度重视主导产业的选择。政府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应当发挥好规划、培育的积极作用。首先,依据市场需求选择主导产业,在保持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转变供给结构,跟随上国内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其次,依据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东北地区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扩大重要品牌的市场份额,发展与优势产业相关的新兴产业。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发展国有企业及国有经济,要从以往的管企业、管资产转向管资本,通过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证券化,让国有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同时也要看到,国有企业历史负担重,结构性调整也将产生许多现实困难,推进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融合发展,除了通过资本运营共同设立新的投资平台,国家还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要把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作为重中之重,稳定民营企业预期,进而推动企业文化、研究开发、产品质量、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另外,东北地区企业亟须打破地区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在应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领域推进企业的并购重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推进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同时要探索构建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在创新创业中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联盟,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培育创新工厂、创客空间等创新型孵化器,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

    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张茂荣

    振兴东北经济,首先要理顺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据中国社科院统计,在东北地区开办企业所需要的程序,是全国各地区中最繁琐和漫长的。因此,当地政府需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当地政府要学会用经济、市场、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管理部门要做到“无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好事不伸手、难事不放手”。当地政府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从财政、税收、金融及服务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推进国企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重中之重。东北经济改革的起点和重点是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2016年上半年在东北三省所做的调查,整个东北的“僵尸企业”问题极为突出,仅辽宁一省,其无资产、无生产、无偿债能力的“三无僵尸国企”就达830余家。因此,在新一轮东北振兴过程中,必须正视前一轮振兴没有很好解决的国企改革遗留问题,把东北国企改革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以国企改革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还要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打破混改国企所在行业的壁垒,破除垄断,引入市场竞争。

    振兴东北,需要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目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新一轮东北振兴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平等对待国企与民企,支持民企转方式、调结构并进入“新经济”领域。要通过产权制度安排,稳定民企预期,保障其合法权益,更好激发民企活力和创造力。要优化民企发展环境,降低实体经济领域民企成本,增强盈利能力。要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新一轮东北振兴新在哪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张庆杰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实施,以实现全面振兴为目标的新一轮东北地区振兴已经扬帆起航。与2003年启动的振兴相比,新一轮东北振兴新在哪里?

    首先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新。上一轮振兴将重点放在解决民生保障、维护社会问题上,可以说是以解决生存问题为导向。新一轮振兴着力于转型发展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二是振兴采取的方式方法新。上一轮振兴主要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的方式,实现了数量型的扩张性增长。而新一轮振兴更加强调通过改革,发挥地方和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实行区域内部和跨区域合作等新的方式,增强发展活力。

    三是推进实施振兴的路径新。上一轮振兴主要通过支持国有重点企业和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带动区域发展,依靠扩大产能拉动企业和地区经济增长,振兴老工业的意味强烈。而新一轮振兴则是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途径。

    四是确定的重点振兴任务新。与上一轮相比,新一轮振兴任务更加聚焦,按照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推进。其中特别强调完善体制机制为实现全面振兴的治本之策,可谓“正中靶心”。

    五是提出的振兴目标新。新一轮振兴提出了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总体目标,并将其分为了到2020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目标,同时明确了全面振兴的标志就是要使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东北振兴要解决好人口问题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穆光宗

    目前,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一些行业发展已经受制于劳动力和人才不足;二是城市化水平较高但经济不发达造成生育率太低,少子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口储备不足。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人口集聚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人口流失是经济衰退的表现。目前东北经济出现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走出“经济衰退——人口外流”的恶性循环:经济不景气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流失和低生育率,劳动力和人才匮乏又制约着经济发展。因此,东北地区要全面振兴,必须重建人口生态,优化人口结构。

    通过经济转型促进形成“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的方向是从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向以创新为重点、依托人力资本的知识经济和以生态产业为重点、依托生态资源的绿色经济。创新无限的知识经济和生态环保的绿色经济双轮驱动,能给人以希望和信心,让劳动年龄人口和各种人才留得住、引得来,形成“经济发展—— 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环。为此,应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解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以及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优化市场环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人尽其才的包容性环境,让各类人才都能发挥其所长,让东北的千里沃野成为梦想像花儿一样盛开的地方。

    实施积极的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应重建人口和生育价值观,摆脱人口是负担的传统人口观,树立人口是资源和财富的积极人口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应根据当地实际,鼓励一个家庭生育2个孩子,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促进家庭幸福和人口均衡发展。

    国企要自觉担起创新使命

    《光明日报》  毕玉才

    东北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镇,国有企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国企竞争力还不够强,结构和质量还不够优,规模还不够大。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政府必须善于挖掘潜力,激活国企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国企也应当主动作为,自觉担起创新使命。

    东北有沈阳金属、沈阳自动化、沈阳生态、大连化物、长春光学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有哈工大、吉大、东北大学、大连理工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一流高校。而且,当初成立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也是基于其研究方向更切合东北的产业结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并未在东北三省得到充分释放,有70%~80%的科技成果没有在本地转化。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企是当之无愧的生力军。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的羁绊,一些东北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显然不如南方企业活跃。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或购买科技成果时,个别国企最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实用性和潜在价值,而是将风险防范放到第一位。一位国有大企业负责人的心态很有代表性——如果购买成果后没有成功产业化或产业化后效益不如意,那会不会被指责为国有资产流失呢?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政府责无旁贷。除了搭建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还要建章制,完善容错机制,激活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国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更应主动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国有企业的独有优势,自觉融入自主创新的洪流,将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突破困境,走出东北振兴新路子
制度红利来自“非必要不干预”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