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2016互联网群体博弈与重构

《 人民周刊 》(

    阅读背景:2016已经过去,这一年互联网舆情发展态势跌宕起伏,从年初的银川公交纵火案到年中的魏则西事件、雷洋案,再到前不久的罗尔事件,社会多元变化和复杂的媒介格局之下,各类群体利益诉求舆情呈频发多发趋势。

    时光拉到2016年春节期间,网络上流传的一张由城市女孩拍摄的农村晚餐照片,因触碰到城乡差距“痛点”,发酵成城乡青年唇枪舌剑、观点持续对峙的热门话题。最后证明事件属于子虚乌有。与2015年相比,2016年舆论场的群体话语博弈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弱势群体声音下沉明显,公共话语“向下看”态势减缓。2016年,公共舆情事件不仅在发酵区域方面逐渐向城市转移,在涉及群体方面也呈现微妙变化。以“农民工”作为参考词,该词的日均搜索指数(百度搜索指数,下同)从2015年1273次下降至2016年的1122次,总体下降11.9%,单日搜索峰值从2015年的2306次下降至2016年的1822次,下滑态势明显。在2016年舆情热度最高的50个事件中,涉及底层社会境遇的公共事件只占12%,如甘肃临夏杨改兰案等。某种意义上,网络舆情事件可作为社会问题的“观察哨”,2016年涉及弱势社会舆情事件的减少,凸显了舆论场网民注意力的转移。

    二是从舆情事件涉及的具体职业群体来看,前几年占据主导的涉“官”舆情开始让位于某些职业群体,如教师、警察、医生、学生等成为2016年舆情事件群体标签的高频词。2016年,医患群体矛盾依旧较为突出,5月发生的广东人民医院医师陈仲伟被袭身亡事件,医护群体在自媒体上发起“黑色丝带”行动,向同情患者的舆论偏颇表达了群体的抗议。2016年,警察与网民、媒体的对峙偶有发生。在舆论话题的议程设置中,群体声音崛起与大众麦克风正产生新的摩擦。

    三是网络亚文化族群正成为舆论场的“弄潮儿”,影响社会公共生活。随着网络“原住民”的成长,网络亚文化族群已成为重要的参与群体。2016年年初“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令百度李毅吧再次引人瞩目。过去几年,这个习惯于集群行动的网络自组织在各种“爆吧”中不断吸纳新成员,在坚持草根风格和青年立场的同时,发生着朝往“弘扬爱国正能量”方向发展的主流化转型。

    四是极端性群体话语受到抑制,群体网络暴力多转向法律、道德的边界性争执。以“人肉搜索”作为参考词,该词汇的日均搜索指数从2015年4586次下降至2016年的2352次,总体下降48.7%。在2016年的最热100起舆情事件中,出现“人肉搜索”的事件只占17%,且多呈现在公共伦理领域,如王宝强离婚案。一方面,经历多年的公共理性培育,多数网民能较为客观、冷静地参与公共事件;另一方面,也与2015年后的互联网治理转向网上行为的规则管理相关。如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的弟弟诉“一般人格权纠纷”案均获胜诉,被告被责令赔礼道歉。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营造了一个通过公众持续地讨论交往过程而形成的“公共领域”。互联网作为群体思想意见形成的温室,加剧了舆论圈的扩散,使群体的情绪由积郁走向激荡、融合。互联网治理,既要充分考虑来自网上的不确定因素,也要细分社会各阶层对公共议题的诉求和感受,尊重互联网的民意表达。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助理  卢永春)

2016互联网群体博弈与重构
把好换届选举“入口关” 严防选拔干部“带病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