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且看“河长”如何治水

钱敏 《 人民周刊 》(

    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河长制这一河流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制度被引入公众视野。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是改革的责任主体,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

    河长,简言之就是“一河之长”,河长制使大小河流都有了“负责人”,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属地河流生态环境的管理。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目的是保证河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的良好生态环境。通过河长制,原本无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就变成了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河长制是在太湖蓝藻暴发后,由江苏省无锡市首创的。当时,无锡市委、市政府面临巨大压力,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如何治理爆发的蓝藻,而背后隐藏的是无锡市水体污染严重、河道长时间没有清淤整治、企业违法排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

    面对这个烂摊子,无锡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决心从根源上进行治理。2007年8月23日,无锡市委办公室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无锡市河(湖、库、荡、氿)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将河流断面水质的检测结果“纳入各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各市(县)、区不按期报告或拒报、谎报水质检测结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治水跟政绩挂钩,推诿搪塞还要被追责,这份文件的出台,被认为是无锡推行河长制的起源。自此,无锡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了64条河流的河长,真正把各项治污措施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河长并非目前行政序列中的官职,如何将这个“虚衔”变“实”,使河长制收到实效,关键就在于是否有人因任上不力而被问责。为此,无锡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12月5日印发了市委组织部《关于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实行“一票否决”的意见》,文件明文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不力,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贯彻市委、市政府太湖治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行动不迅速、措施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对责任人实施“一票否决”,从而实现把河流水质达标责任具体落实到人。

    目标有了,具体如何实施呢?答案是:一河一策。河长们上任后,纷纷着手对负责的河流进行会诊,分析污染症状,因地制宜,采取一河一策的方法,很快制定出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实行“三包”政策,即领导包推进、地区包总量、部门包责任。

    不仅如此,还进一步设立了河长制管理保证金专户,实施河长制管理保证金制度。在无锡市惠山区,每个河长按每条河道个人缴纳3000元保证金的要求,在年初上缴区河长制管理保证金专户,同时,区财政划拨配套资金,充实到专户。专户资金用于对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开展、推进及奖惩。根据河长制管理最终考核结果,以“水质好转、水质维持现状、水质恶化”等综合指数作为评判标准,进行奖惩。如果水质好转且达到治理要求,则全额返还保证金并按缴纳保证金额度的100%进行奖励;如果水质不恶化且维持现状,则全额返还保证金;如果水质继续恶化,则要全额扣除保证金。

    在这种人人有压力、大家有动力的治污体制下,河流断面水质明显改善,河流治理取得了很好效果。全面覆盖无锡行政区划的79个考核断面达标率,从河长制实施之初的53.2%上升至2008年3月的71.1%,可谓“河长上岗,水质变样”。

    2008年9月3日,无锡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河(湖、库、荡、氿)长制”全面加强河(湖、库、荡、氿)综合整治和管理的决定》。《决定》的出台,标志着在全国首创的河长制真正从“试水”走向了成熟。

    无锡的成功探索给江苏省带来了信心,200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太湖流域借鉴和推广河长制。随后,全省15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面实行双河长制。每条河都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双河长分工合作,协调解决太湖和河道治理的重任,一些地方还设立了市、县、镇、村的四级河长管理体系,实现对区域内河流的“无缝覆盖”,强化了对入湖河道水质达标的责任。

    其他省市也纷纷借鉴无锡的成功经验,由这些地方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承包一条河,担任河长,负责督办截污治污。目前,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等8个省市党委或政府出台了文件,在全境推行河长制;16个省区市的部分市县或流域水系实行了河长制。

    北京从2014年起探索河长制试点,起初针对的是全市425条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2015年,作为跨区河流试点,通惠河实施河长制。2016年,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河长制,明确每一条河都要有河长来认领,做到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两年多来,效果明显。

    如果说北京河长制的重点在于治理,那么对于先天条件优越的江西来说,河长制的重点则主要在于防范。2015年,江西开始引入河长制,实行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方式,设立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五级河长制。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省级正副总河长,其他省领导分别担任赣江、抚河、修河、鄱阳湖、长江江西段省级河长,实现了广覆盖、高规格和全体系。

    浙江也高度重视治水工作,近年来将“五水共治”作为省委、省政府的头号工作来抓。目前,浙江已初步形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公安机关也参与其中,对应配置了“河道警长”。

    从各地推行河长制的效果来看,改变的不仅仅是河流环境,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心态。随着水质慢慢变好,群众也开始自发关注和参与环保事业。从浙江金华党校反馈的信息来看,近年来随着治水工作的稳步推进,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官民关系、邻里关系较之前都有明显改善。

    河长制的实施,无疑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共治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要把这件实事真正办好,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工李其军认为,还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需要重视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依法治水和考核问责的关系。最后,要统筹好政府责任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根据2016年12月1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的河长制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今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党委或政府“一把手”将有一个新的头衔:“总河长”。且看各路河长如何在治水的路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吧!

且看“河长”如何治水
骆驼是如何打败狼的
卷尾燕的诡计
蔡元培的传奇婚姻
哪些女性不能生“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