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粮食银行”安全吗

本刊综合 《 人民周刊 》(

    “银行”里放的不是钱,而是粮食;“存折”里存的不是钱数,而是粮食持有数。如今在安徽、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一种名曰“粮食银行”的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在各地涌现,即企业代农户存储粮食,农民可按约定提取商品或折现,不仅破解了农民储粮卖粮难题,同时减轻运营主体资金和原粮供应压力。

    存粮有息,通存通兑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流通形势不断变化,农民储粮习惯从家家户户储粮向不在家里储粮转变,同时粮食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要提高产品竞争力,也迫切需要稳定的原粮供应渠道,这种贯穿粮食生产、流通的粮食银行可谓“生逢其时”。一方面,它破解了新粮上市时农户的储粮难,以及可能存在的卖粮难,存粮有息也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它稳定了企业原粮供应,减少收购资金。

    “把粮食存在家门口的粮食银行,拿着存折能兑换东西,也能取钱,我家前几天还取了一袋面粉。”安徽省太和县原墙镇刘楼村村民刘东泉指着离家不远处的“粮食银行”说,他家种了7亩多地,今年收了6000多斤小麦,在家晒了两天就拉到粮食银行了,像这样存粮已有三四年了。

    刘东泉是安徽三泰粮食银行10000多存粮农户的一员,这些农户存粮后都领了“粮食银行”存折。多位农户出示了“粮食银行”存折,记者看到这跟存钱存折样式一样,上面印着“像存钱一样存粮食,存粮有息,通存通兑,降低粮耗,利国利民”,打开存折里面有账号、户名、地址、开户网点等信息,空白页上有日期、业务、品名、单价与规格、数量、折合原粮、结存数量等。

    “存粮的方式有活期型、定期型和分红型。”安徽三泰粮食银行运营主体——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祝跃华说,该公司在全县设置多个营业所,开展储粮兑粮工作。存粮活期型规定小麦存入后每斤每月可涨5厘钱的利息,一斤小麦一年可多涨6分钱,兑换商品和存转销时按存入价加利息计算。

    不仅安徽,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也涌现出多家“粮食银行”。记者采访了解到,“粮食银行”是企业(大多是粮食企业)借鉴银行业经营模式,利用自身仓储经营条件,代农户存储粮食,在通过契约方式保障农户粮食所有权的同时,将粮食经营权以“定期”或“活期”的形式让渡给企业,农民可按约定提取商品(成品粮、食用油、农资等)或折现的新型粮食流通业态。

    “农民把水稻交给公司后,一种是活期,每个月比当时市场价涨一分钱,比如现在每斤1.5元,下个月涨到1.51元。”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粮食银行运营主体——松花江精致米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吉银说,“若是定期,比如一年后拿钱,一年涨1毛5分钱。如果着急用钱了,还是按照活期来,随时可结算。”

    通存通兑是“粮食银行”发挥的主要功能之一。2014年11月,为创新为农服务新模式,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江西省吉水中波农资公司成立了江西省首家“粮食银行”——中波粮食储兑所。该所负责人于端莲告诉记者,农民可就近将稻谷存进“粮食银行”,并拿到类似于银行“一卡通”一样的储粮存折。当农民需要时,可随时持存折到“粮食银行”各服务网点刷存折取回粮食,并享受约定的利息,同时也可兑换农资、大米、食用油等商品。

    催生新业态

    江川农场广粮米业有限公司与水稻种植户以联合体的形式成立广粮有机稻米生产合作社,并以“粮食银行”的形式建起8万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生产的“江川”牌大米被评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产品直销广州,转运香港,年可为种植户实现亩增收320元。农场场长李国锋介绍,全场现有7家稻米加工企业以联合体的形式建起“粮食银行”,年加工转化水稻9.2亿斤,产品在全国建起100多家代售点。

    “粮食银行”的兴起为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加快了产业化进程。五九七农场弘盛粮食仓储公司借助4座日烘干粮食3000吨的优势,吸纳1.4万户种植户以合作社形式成立了“弘丰谷物银行”,为100万亩土地提供保值增值服务。“粮食银行”保证种植户有利可图,也加快了仓储公司的发展进程,建起结构性贸易监管库63个,总仓储能力达30亿斤,成为国内单体仓容最大的民营粮食仓储企业、省级龙头企业,获得自主贸易权,建起江海连运流通模式,形成购、储、加、运、销的一站式粮食物流服务。

    “‘粮食银行’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种植户一般都要把粮食放到这里近半年。所以,我借助这个优势,发展起制酒业和生猪养殖业。”双鸭山农场“丰达粮食银行”法人付盛军说。他组织9户投入120万元成立玉米专业种植合作社,建起“粮食银行”,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发展酿酒,使“老付家酒房”成为品牌,在双鸭山市一带热销,年销售量超过8万斤。

    红兴隆依托“粮食银行”,使中高端大米走俏市场。曙光农场富硒大米、二九一农场葡聚糖养生米每斤销售价均超过10元,红旗岭农场“牙克河”山泉有机米每斤销售价18元,八五三农场高钙米每斤最高达50元。

    要正名更要规范

    企业代农户存粮、农户可提取商品或折现的“粮食银行”在多地涌现,缓解了农户储粮卖粮难。由于未设置准入门槛,“粮食银行”发展良莠不齐,特别是去年以来的粮食市场低迷行情下,市场、经营风险等聚集,倒逼对“粮食银行”要正名更要规范。

    实际上,“粮食银行”把粮食这一特殊商品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但其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短板”,如“名不正言不顺”。据反映,“粮食银行”这一名称难以在工商部门注册,运营起来犹如“地下组织”,而发给农户与银行存折类似的“粮食银行”存折也是打“擦边球”,让农户真假难辨,也让企业有随时被关门的不安全感。

    “粮食银行”是新生事物,暂时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监管难以到位,经营风险等隐患一触即爆。以皖北一粮食大县小麦为例,去年上市时的市场收购价与今年新粮上市前的价格持平,这样若坚持“存粮有息”,运营企业往往会陷入“收多少、赔多少银行利息和人工费用等”困局。

    由于没有设置准入门槛,“粮食银行”运营主体鱼龙混杂,不管是不是粮食购销或加工企业都能经办。殊不知,运营兼顾银行、粮食属性的“粮食银行”需要高度专业性、市场敏感性。稍有不慎,运营主体可能会冲破道德的约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企业破产,部分地区已有“跑路”的先例。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妥善化解风险,为“粮食银行”正名成当务之急。只有明确准入门槛,以合适的名称准许注册,才能提高各方信任感和安全感。各地应防患于未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设置行业标准和监管办法,堵住引发风险隐患的漏洞,使“粮食银行”规范运作、健康经营。

    “粮食银行”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方支持。我们要提高各地和粮食经营主体的思想认识,加快典型“粮食银行”组织模式、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总结,推广成功模式。同时,还要促进“粮食银行”与加工企业对接,盘活存粮,加快周转,获得增值收益,规避经营风险,促进其持续稳健发展。

央行净投放未放松钱紧或再来
创新驱动看广东
“粮食银行”安全吗